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利率市场化尚有制度屏障 政府监管一直很严格

2013年09月14日 07:11   来源:京华时报   

  利率市场化无疑成为今年达沃斯论坛的热点词汇,中国利率市场化能否有效推进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制度层面,如果利率市场化不倒逼金融放权,利率市场化仍不可能真正实现。

  其实,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并不晚,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以来,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尽管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基本放开,但利率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时机和快慢的问题,而是利率市场化依然面临一些关键的非市场化制度屏障。一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存在着官方金融和民间金融两个市场,政府对金融资源监管一直很严格。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事实上,6月间中国大范围的“钱荒”恰恰就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难题。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及其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表外贷款、企业债券、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加杠杆”的态势再度卷土重来。由于存在着以中央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隐性担保机制,这些杠杆率极高的“风险资产”,却享受了“无风险资产”的高信用和低成本。

  此外,随着货币当局金融监管的逐步放松,包括银行理财产品、政信合作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创设出来。2013年一季度,基础设施信托余额达2.11万亿元,直接的政信合作业务6548亿元,同比增长160.85%。这些高收益“无风险”资产的大量涌现,一方面造成了金融定价体系的紊乱;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金融资源的错配。

  从国际经验看,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是“价高者得”,而如果中国不能够真正向市场让渡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的话,中国利率市场化就可能变成“权重者得”。大量的资金还可能继续投向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回报率高的领域,金融资源的错配局面并不会因贷款利率放开而根本性改变,这有悖于改革的初衷。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