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白酒遭遇最差成绩单 一线酒企自降身段抢食

2013年09月10日 08:02   来源:投资快报   孙宁

  受到塑化剂风波、控制三公消费等因素的影响,白酒股遭遇最差中考业绩。上周,在贵州茅台(600519)披露中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该股出现了久违的跌停。整体来看,14家酒企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平均为-7.54%,净利润同比增长则平均下滑近两成。其中,处于腰部市场的二三线白酒后来居上,营收及净利同比增幅位居前列,而贵州茅台等一线白酒的业绩增速则整体放缓。

  净利平均下滑两成

  受到塑化剂风波、控制三公消费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白酒上市企业的业绩令人堪忧。从整体来看,14家酒企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平均为-7.54%,净利润同比增长则平均下滑近两成,是白酒行业近年来交出的最差成绩单。

  统计数据显示,A股14家白酒企业在今年半年报中,净利润跌幅最大的是皇台酒业(000995),上半年亏损59万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08.54%;另外,塑化剂风波首当其冲的酒鬼酒(000799)今年中考业绩不甚理想,上半年净利润仅有3071万元,同比下滑88.24%。而一线白酒企业贵州茅台,今年上半年虽然有72.48亿的净利润,但是增速却明显下滑,净利润同比仅增长3.60%。

  根据贵州茅台发布2013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1.28亿元,同比增长6.51%;营业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48亿元,仅同比增长3.61%,增幅创下公司2001年上市以来新低。

  除了贵州茅台增幅比往年低以外,《投资快报》记者还注意到,五粮液(000858)、酒鬼酒、水井坊(600779)、沱牌舍得(600702)等名酒企业利润都有所下滑。在业绩方面,处于腰部市场的二三线白酒后来居上,伊力特(000635)、青青稞酒(002646)、金枫酒业(600616)等营收及净利同比增幅位居前列,而贵州茅台等一线白酒的业绩增速则整体放缓。

  一线酒企与二线抢食

  受到塑化剂风波、控制三公消费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白酒上市企业的业绩令人堪忧。从整体来看,14家酒企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平均为-7.54%,净利润同比增长则平均下滑近两成,是白酒行业近年来交出的最差成绩单。

  一线白酒的窘境还反映在预收款上。预收款一向是市场判断白酒企业业绩的重要风向标。而这个指标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今年年初,茅台预收款项有50.9亿元,而中报只有8.35亿元,较年初骤降83.6%,较去年同期则下降了79.38%。五粮液同样滑坡严重,今年中报预收款33.9亿元,较年初下降47.6%,较去年同期下降54.68%。令市场担忧的是,虽然公司上半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预收款的大幅减少是否会降低其下半年调节利润的空间。

  广东本地白酒经销商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今年1月份开始,茅台的预收款政策有变。具体说来,原本按惯例经销商要在1~2月强制提前打款全年合同量的30%,但今年可不执行,1~2月未执行的量平均到3~12月。这一做法减轻了经销商的压力,也导致了茅台预收款的下降。

  近期,五粮液高调宣布,将推出五粮特曲、精品五粮特曲、五粮头曲等三款新品。三款新品价格在200-480元之间。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在公开场合也表示,面对市场形势发生的变化,茅台现在已经开始转型,普通茅台酒由高档消费转向大众消费、家庭消费及个体消费,为顺应转型茅台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

  一线白酒企业对高端市场的依赖一直比较大,虽然在今年贵州茅台股东大会上,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在大会上透露,三公消费额度占公司业务量约40%左右,但外界对此数字一直存在质疑。

  在白酒消费即将到来的旺季,白酒高端市场能否恢复仍未为可知,这将直接影响一线白酒企业业绩增长。而从去年开始一线白酒企业将营销政策向中端产品倾斜,但其对整个业绩的贡献或需时日。

  分析人士认为,一线白酒企业业绩增长的压力才真正开始,首先高端市场何时能恢复仍是个谜,这直接影响高端白酒在收入上的增长,其次二线品牌的培育尚需时日,放量仍要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华青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