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32岁的杨某因抢劫银行,一审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引人关注的是这位北京的软件设计师抢钱的目的是为了买房。杨某后来供述称,“我买房首付差17万元,抢劫时要30万元是怕他们讨价还价。”
这显然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稍有理性的人都会从中思考,买房与抢劫银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毋庸置疑,房子是压垮杨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现时的中国,再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房子一样牵动人心。它承载的已经不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梦想,甚至是一种追求。它让无数人甘心为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房贷、房贷……它让无数的家庭全家动员,它不仅严重影响年轻人的生活品质,而且正在掏空父母们多年的血汗积蓄。“两代人为了一套房”,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多年批评的“啃老一族”,早就因为房价的高企有了更新的定义,也有了更多的继任者。
但当我们抱怨地产商与银行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到一个数据: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忙着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买房。这种急切的购房心态显然是源于疯狂的房价。在漫长的等待中,眼看着手中的钞票缩水,买一套房的钱可能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卫生间,在痛悼等待中逝去的买房机会之际,人们很难再理性看待房价。与此同时,这种购房的迫切心态也与我们安家立业的传统观念有关。事实上这种观念所汇聚成的“刚需”,及举全家之力所形成的购买力,加剧了住房市场的高烧不退,让调控之手在与市场的博弈中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买房难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深刻也最独特的现象。在我们期盼房价下跌,更多人能一圆安居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想我们的住房观念,是不是结婚一定要先有自己的住房?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买房而不是租房?
----------------------------------------------------------------------
一位女作家的买房辛酸史——
拼命工作,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于琪说,房子就是她的梦。
这位名校毕业,在著名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的白领,也是出版过五本书的作家。她曾在网上写了一篇“买房血泪史”,记录了自己和丈夫林庆在北京“摸爬滚打”只为求得一隅容身之所的经历。万字长文有网友看哭了,一位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留言:这就是将来要面对的一个世界吗?
但于琪和林庆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他们最终买到了房子。
“说实话在我长到二十七岁的人生里,从没有一件事如同在北京买房一样耗尽所有心血,动用了所有努力,如果不是我们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这份爱情估计会被这严酷的现实打击到基本破裂。”于琪有时候不愿意回顾买房的过程。
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当时学校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攀升至两万元;2012年更是暴涨至5万元。说到这里,这个从广西来的瘦弱姑娘喘了口大气,“有一种这几年工作的钱都白挣了的挫败感”。
2012年6月,于琪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林庆决定买房。林庆是北京人,一直觉得买房这事需要和媳妇商量,所以在遇到于琪之前并没有买房。这个单纯的决定淹没在过去几年北京疯涨的楼市中。林庆有时也会想,如果早一点遇到于琪,早一点买房,置业之路是不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艰辛。
从看二手房,到和中介打交道,最后到看新房、排号、选房、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每一步这两个年轻人都走得跌跌撞撞。直到今年5月申请贷款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小插曲。
银行规定收入证明不能是公积金和工资分开的两张,但是林庆所在的外企有着极为严苛的人事制度,拒绝使用银行提供的模板。林庆的税后工资是12000元,申请的贷款是每月还6800元,按照银行规定,工资税后收入必须是两倍还款的数目,只凭工资的确不够,但如果加上满额缴存的公积金却是绰绰有余。林庆请求银行给公司的HR(人力资源)发封邮件沟通一下,银行批贷款的人说了句“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就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于是陷入僵局。于琪听到这个消息眼泪突然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她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源于一种难以描述的无助。
最后两人追加了首付,由70万元升到100万元。每个月还贷减少到5900多元,才算解决了贷款的难题。在这100万元的首付里,林庆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的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的钱,又向朋友借了几万元。“不过现在都还清了。”于琪和林庆一个月的收入有4万元,远高于去年公布的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223元。高薪的代价是化妆品都无法遮盖的黑眼圈。于琪的电子邮箱里每天都躺着数十封工作邮件,昨天,最早的一封来自凌晨4点。
即便是拼命工作,他们两个也追不上疯狂上涨的房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生活的关键词就是“找房子”。他们在烈日下暴走,看着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房子,然后发现自己准备的首付越来越付不起真正的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