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未来银行”将成为银行未来

2013年09月09日 09:25   来源:金融时报   

  互联网无限拉近了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拥有基于ATM技术且同时具备银行柜台功能的远程柜员系统(VTM)将开启“未来银行”的新篇章,而这也引发了金融行业的极大关注。

  通过用户和远程银行柜员之间的远程音视频通话和桌面共享,VTM设备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对公对私、本外币、金融理财、身份信息采集、资料扫描、票据收纳、回单打印盖章等全方位服务。

  业界认为,未来10年到20年,VTM将会完全颠覆银行业的现状。国内金融设备服务商怡化有关专家对于VTM和传统银行业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首先,从银行成本考虑,一台VTM的成本相当于3个柜员一年的工资;其次,VTM减少银行整个布局上的空间,传统银行有柜台有金库,大约需要50平方米,但同样的业务VTM可能只需要两平方米,减少运营成本;最重要的是一台VTM能够承担相当于两个柜员的工作量,能有效的缩短办业务的时间。

  虽然如此,也有业内专家认为VTM完全取代ATM以及柜台业务可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首先需将对私业务,包括银行卡、存折、存钱、取钱、改密、转账、开K宝、网上银行等个人业务做到极致,然后才能转向对公业务,包括支票的处理、支票的保管、对公账户的存取还有支票的兑换,这需要银行业制度的配合与变革。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是,一方面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主要矛盾是资源不匹配,VIP室门可罗雀,业务量的投入跟产出不平衡;另一方面,普通柜台资源不足,客户等候时间太久。VTM远程银行的重要理念——分层服务,很好的解决了相关问题,它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身份或业务类型,自动匹配远程柜员进行服务。当普通客户在VTM上办理业务时,系统将选择普通柜员为其服务;若是VIP客户,系统则选择VIP柜员为其服务;交易结束后,远程柜员还可以为其他网点提供远程服务,不受网点地域限制,实现多网点共用柜员,有效地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又有助于提升银行服务水平。无论营业网点面积多大,都可以兼顾各类型客户服务,这是过去网点转型难以实现的。

  国内有多家公司都根据自身的优势推出了各具特色VTM产品。以怡化为例,该公司基于VTM技术推出的VTS-320远程柜员系统,该方案综合运用了智能路由、高清视频通信、云协作等技术,实现“远程柜台”功能,通过高清视频虚拟“面对面”服务并协助客户办理业务,将过去需要客户到银行营业网点办理的柜台业务,如发放银行卡、U盾、业务签约、转账汇款、信息发布、投资理财等多数柜台业务转移到VTS-320系统上办理。这种VTM远程银行可以部署在营业厅、小区、商场、写字楼等地,为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类柜面服务。以怡化为代表的民族自主品牌金融设备服务商,以核心技术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自主研发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同时推动银行业的自动化进程,提升银行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有专家表示,在未来如果VTM能够分担90%的银行柜台业务,那VTM就是一种有人服务的Mini营业厅,因其部署和审批的便利性,可以将银行服务轻松延伸到任意需要的地方,颠覆“网点为王”的传统银行发展理念。现阶段,银行间网点建设的比拼已经消耗了太多资源并且进入了瓶颈,而VTM的出现将成为解决网点不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打破这一僵局。毫无疑问,在未来谁能成功掌握和成熟应用VTM远程银行技术,谁就能率先占领竞争的主动。


(责任编辑:华青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