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机遇”依然远大于“中国风险”

2013年09月06日 17:59   来源:新华网   杨丁淼 张泽伟 王建华

  中国经济的相对放缓令一些国际舆论产生了“中国风险”取代“中国”的幻觉。而就在今年以前,赞叹“中国机遇”还是它们挂在嘴边的日常用语。中国经济真的到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地步了吗?对世界经济而言,“中国机遇”和“中国风险”真的要消长易位了吗?

  其实,中国经济放缓至7%至8%区间是合理、必要的,而且也只是相对以前9%或10%以上的长期超高速而言。

  如果按此理性观察审视中国经济运行发展大势,那么可以作出这样的准确判断:“中国机遇”依然远大于“中国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称,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妨碍下半年实现经济增速的反弹。

  报告罗列出包括房地产市场崩盘、地方债危机、影子银行等在内的系列风险,认为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导致内需不足、外需受挫和金融系统混乱的后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接受五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我们确实面临地方政府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困难,但这些问题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我们有能力处理好。

  他说,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习近平并表示,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决心深化改革,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国际社会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风险和挑战,无需因少数矛盾和问题而唱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即使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国的财政金融风险也都大大低于国际警戒线。更何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的改革经验日益丰富,物质支撑更加雄厚,发展思路更加科学,是完全能够经得起、化解掉这些风险考验。

  以中国银行业为例,从资产规模、质量、流动性等指标来看,其在全球同业中排位靠前,加之银行业基本具国资背景,这决定了中国政府、央行在金融体系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调控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中国积累的经济实力和动员资源的能力强于以往,并正在坚定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正确思路,因而,其面临的一些风险是可控的、困难是可解的。

  需求不足确实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但是,换一种思维来看,需求不足正意味着发展潜力。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表示,“中国机遇”不是体现在过度增长上,而是经过优化调整后,运行更稳健、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程,新的更大的内需市场将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中西部地区经济扩容、中国制造业提档升级、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等。

  中国政府预计,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

  最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破冰,通过试点全面推行金融、经济管理、税收及法制改革,其具有更加开放、国际化的特征,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意义、促动作用是非凡的。

  “中国经济正在稳步进行良性调整,‘中国机遇’依然远大于‘中国风险’。”向松祚说。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