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清单”

2013年09月05日 13:10   来源:新华网   刘丽娜 韩墨 谢鹏

  综观世界经济五年,危机跌宕,挑战丛生。自二十国集团峰会确立“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中国积极践行,务实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不断传递信心,经济贡献有目共睹。一组数据可窥一斑。

  1.增长火车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3%。五年间,中国经济净增量占全球经济净增量的29.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7.8%,GDP折美元比上年净增905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净增量的60.9%。

  评: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人类财富的“蛋糕”仍越来越大,中国功不可没,增长引擎地位稳固。

  2.全球平衡器

  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已从2007年的10.2%降至2012年的2.3%,处于国际公认合理区间。

  评:再平衡,世界找到了大危机的解决之道。但行胜于言,中国主动调整,卓有成效,既为自身经济可持续,也为世界经济再繁荣。

  3.需求支撑者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由6.9%升至9.5%。金融危机肆虐三年间(2008年至2010年),全球进口总体萎缩8.4%,中国逆势增长23.3%。未来五年,中国进口需求将达10万亿美元。

  评: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伴随中国家庭收入整体跃升和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普及,中国正成为“世界市场”,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和世界需求支撑者角色。

  4.汇率压舱石

  自2005年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约33%,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4%,同时人民币中间汇率波动区间不断扩大,形成机制逐渐明晰。

  评:中国始终以主动、渐进、可控原则把握汇改节奏和力度,显著促进自身贸易和世界经济再平衡。在多次国际经济危机面前,坚决维护币值稳定,不参与货币竞贬,彰显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成为关键时刻稳住局面的压舱石。

  5.资本新源头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比例不断扩大,在全球投资因危机而缩减情况下,中国投资持续增长尤为可观。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十连增,达746.5亿美元,流量占全球比例从2002年的不足0.5%升至4.4%。中国外汇储备占全球比例从2000年的8.6%增至2011年的31.2%。

  评:从资本净进口国到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从主要购买国债等间接投资,到瞄准实体经济直接投资,中国在世界投资舞台的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世界也在对中国资本再认识。

  6.治理鼎新篇

  在中国积极推动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国际组织近年实施治理改革,中国在世行投票权已提高到4.42%与,在基金组织的份额将增加到6.394%,均升至第三位。

  评: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旧秩序,全球呼声已久。而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推力,几大国际组织修旧鼎新,全球经济治理民主化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整体发言权与代表性显著提高。

  7.减贫大手笔

  按联合国标准,中国从1981年到2008年减少贫困人口6.76亿人,完成全球减贫成就70%,成为首个提前实现减贫领域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实力提升,中国还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等的资金援助和经验输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作出贡献。

  评:中国以最快速度大规模减贫,并由此及彼惠及全球,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

  8.贸易反保护

  中国迄今与瑞士、东盟等1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自贸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贸合作协定,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近5000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纠纷,坚持协商而非对抗,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兼顾对方关切。

  评:中国以开放胸襟、大国自信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国际平台上奏响“均衡、普惠与共赢”之音,沉着应对来自保护主义者的明枪暗箭,用实际行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稳定、增长、发展、信心、潜力、合作……历数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传递给外界的关键词,对于动荡与不确定性交织的世界经济,这难道不令人振奋?


(责任编辑:史博超)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