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东盟建立伙伴关系 十年携手筑牢经济危机防护网

2013年09月02日 16:25   来源:新华网   刘伟 向志强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一片阴影下,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双向投资持续活跃,“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来,始终将提升危机防御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双方一方面通过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强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互补发展,同时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沟通协作机制,携手筑牢经济危机防护网。

  携手应对难题、实现互利共赢本就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主题要义。在2003年中国-东盟双方《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双方就表示要取长补短、互利合作,还特别提到要支持各自促进增长与发展的努力。而作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最重要平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启动建设的直接诱因也正是基于携手应对经济危机的现实需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肇始于中国-东盟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患难友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说。在2000年中国-东盟领导人第四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由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帮助东南亚国家对华出口猛增实现经济复苏,所以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支持。

  自此以后,中国-东盟双方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依靠互补性的全面合作保持增长态势,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强化沟通协作,才能切实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风险防御能力。

  2008年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步伐,在相继签署全面经济协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双方成功签署投资协议,直接促进成之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运营。

  伴随着“零关税”政策的普遍推行、各国市场和投资的开放,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趋频繁,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范围越来越广,合作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使得区域经济长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在危机中逆势上扬的重要原因。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新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

  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后,三年间中方先后宣布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信贷,为东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拉动内需等一系列措施,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强化区域内部合作增强集体抵御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多层次平台,双方不断加强对话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领域的合作机制,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如在金融合作方面,《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就明确,双方要加强经济评估和政策对话,包括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合作建立独立的地区监测机构,跟踪和分析地区经济,以尽早发现风险、迅速实施补救行动,实现更好的金融稳定。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评价说,由于中国—东盟间有着高规格、有效的磋商机制,“因此一旦经济危机再次席卷全球的时候,亚洲将能够更好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

  专家表示,当前为适应新形势,中国正在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将为中国东盟间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加之双方各领域合作的务实推进以及相关协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东盟间经济危机防护网将更为稳固。


(责任编辑:史博超)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