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战法:基因突变

2013年09月06日 13:52   来源:中国网   

  “平安会很可怕。”一位证券行业的老友如此点评中国平安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布局。

  他的理由只有一条,平安是一家转基因公司,与传统银行相比,它不是在修修补补,而是在基因突变。

  有趣的是,传统四大行的人士似乎并未将中国平安视为同一阵容,他们骨子里的想法是,“平安不属于银行业,而是卖保险的”。而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一次企业家调查中,也曾袒露自己内心的最大欲望,就是将草根的平安做大,赶超那些血统高贵的银行机构。

  想挑战这种出身论的,除了平安、民生、招商这三大后起金融新贵,还有一些金融业门口的新野蛮人。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像苏宁这样拥有产业链优势的实体企业,都在觊觎金融业务。

  现在,旧秩序已经乱了套——原先由牌照、监管、资本约束等造就的传统金融格局不再严密无缝,一个个“人人即可玩金融”的时代正在到来。

  银行业开始有些惶恐,但数据表明,这更多只是心有不甘,而非骨子里的危机感。在2012年,包括阿里小贷、P2P网贷等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加起来放出的贷款不足千亿,与每年十万亿级的银行信贷市场相比,不足0.1%。即使来势汹汹的第三方网络支付,今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0万亿,大约只占全部金融支付市场的0.5%。

  “本来银行是睡着赚钱的,突然发现开始有人一点点来蚕食本来属于自己的地盘,那怕量再小,心里也会膈应。”有金融业的朋友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才有了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诸多反击尝试。

  问题在于,当所有人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同一条起跑线时,就看谁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机制更为灵活。大家都有机会,但中国平安却是较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机制比传统银行更为灵活,又比互联网公司拥有更好的品牌积淀。

  8月底,中国平安公布了其上半年财报业绩,截至6月30日,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79.10亿元,同比增长28.3%。相比之下,中国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1385亿元,继续领衔“中国最赚钱公司”。

  两个数据放到一起,再一窥马明哲内心最深处的赶超欲望,就不难理解这位爱上硅谷的科技范儿银行家,为何会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如此上心。在金融核心业务流域,四大行依然强悍,中国平安必须依靠混业金融的金融超市模式以及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来实现弯道超车。

  据目前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平安集团对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将会围绕“金融”与“非金融”两大业务领域展开,其中,金融领域将做好万里通(平安的会员忠诚度及积分平台)和一账通(混业金融一站式解决方案),以此超越金融系对手;非金融领域,则围绕马明哲厘定“医食住行”伸展自己的互联网触手,目标直指包括马云、马化腾在内的互联网对手。

  简单来说,平安要保证自己在核心金融领域中跑过老对手,又要成为互联网战场中最重要的Player,挑战互联网新势力。

  什么样的战法可以支撑这一布局?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更强悍的转基因,甚至不惜显得有些偏执狂。

  1、自己不擅长的,不要修修补补,而是整个拿来,迅速消化吸收。

  “付费过桥”定律一直为马明哲所推崇,在他看来,“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发现,如果河上有桥,付点过桥费就可以跑过去,那何必冒着危险、花费时间摸着石头过河呢?”

  去年底,平安就被爆高价从民生银行挖角数十人团队,以强化其风控能力。曾经为平安服务过的“外脑”们也有此遭遇。例如,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顾敏、陆金所CEO计葵生、集团首席信息官陈心颖等,均有麦肯锡咨询的背景,而他们目前已是平安集团推送互联网创新的中坚。

  再以移动支付为例,平安先是控股了壹卡会的控股母公司,后又将上海捷银收入囊中,一举补齐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空缺。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传统银行可以容忍空降几位高管,来进行新业务的创新尝试,但论说挖来一个团队,或者单设一个子公司,并将其消化吸收,而不是陷入排异争斗当中,平安做的最好,这也算是它的独门绝技。

  2、无论是内部的科技创新,还是外部的互联网金融探索,都敢于吃螃蟹,涉猎范围极广,胃口极好。

  马明哲身上有很多业内第一,比如第一个让分公司上互联网,第一个建立全国呼叫中心,第一个推出电话销售车险,第一个建设IT后援中心,第一个用互联网销售保险,第一家金融电商超市PA18.com……甚至他也是最早考虑考虑将微信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银行家,平安银行的微信公众号也在8月份上线,其功能并不逊色于招行的信用卡公众号,而在去年底时,平安产险的公众微信号就可以实现客户远程自助查勘。

  平安还热衷于鼓励多点开花式的互联网金融布局,截至目前它成立、投资的分子公司有十余个,包括了平安科技、平安数据科技、陆金所、平安租赁、平安金融科技、平安付、1号店、1号药网、平安好车、平安不动产等。

  它还拥有一个创新基金,主要搜寻与集团主营业务相关的金融科技、汽车服务、健康医疗等创业项目,尤其青睐包括移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而且是早期阶段的天使投资。

  在不久前的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有记者质疑称,平安集团各个子公司都在试水不同业务,似乎缺少一个统筹者的角色来把控全局。集团副总经理顾敏称是故意为之,“我们的基本理念是‘少点统筹、多点尝试’,一旦出现统筹,就会产生较高的沟通协调成本”。

  这种效率优先的策略让平安可以迅速领跑。以陆金所为例,它在2011年9月成立之时,实际上并未引起同行的过多关注,直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热潮,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平安已经在类P2P模式的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上已经抢先布局。

  3、花心思黏住用户,形成平台生态内的循环。这是一条朴素到极致的商业箴言,也恰恰是互联网公司更为精通的技能。

  有一次拜访好贷网CEO李明顺,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目前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行的前端业务,以前物理网点多的银行可以大举吸储,而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完全可以通过APP或网上支付完成。而在后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上,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度更广,业务更为简单灵活,足以撬动银行所不愿意从事的小小微企业信贷以及个人理财领域。

  对这些所谓的屌丝金融业务,银行们起先不屑一顾,因为用传统模式来做,投入产出比太差。不过,危机也随之而来,海量的用户会逐渐沉淀到传统金融机构之外,并逐渐使得互联网公司成为可信赖的金融服务中介。

  在李明顺看来,平安的保险文化恰恰成为了其独有的基因优势,相比高高在上的传统银行,平安更能够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由此也不难理解马明哲为何准备写一本有关《数据战争》的书,并提出平安要“海量”、“高频”接触用户,甚至要专门从美国对大数据应用做得最好的金融机构Capital One请来一支数据分析团队。也就是说,平安除了要提供交叉销售服务,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如此才能完成用户在平安混业金融体系内的迁徙与沉淀。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客户在1号店购买了验孕棒,平安会结合其他属性的数据,向其推荐奶粉、少儿保险、家庭教育储蓄等综合产品服务。

  而从数据来解读三马卖保险也更为有趣,这注定是一次貌合神离的试水合作。背后的原因在于,各家都在划定自己的大数据圆圈,马化腾手握社交数据,马云拥有电商交易数据,平安则有线下保险用户的积累,没有人愿意放开自己划定的圆圈,而更多是想尝试进入对方的领地,未来的跨界与交战不可避免。

  对平安来说,借此学习用互联网卖保险的方式,补足自己欠缺的互联网用户数据,将是最大收获。

  当然,大数据也将是平安超越同行对手的一支伏兵。大数据能力意味着传统金融巨头可以用更低成本的机审方式,取代成本高、效率低的人工审核,从而在小微与个人贷款领域取得优势。

  “平安在下半年的动作会更大,山雨欲来。”上文提到的证券人士称,平安的路子是将海外的混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拿到国内来,未必适合所有传统金融机构学习,但它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手。

  试着想象一个场景,非洲大陆每年的旱季,都会上演动物族群的大迁徙,环境的逼迫会逐渐进化到基因层面,适应者方能生存、繁衍。这也将是互联网金融战场的生存法则。(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刘琪的商业观察")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