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也即消费时俗称的刷卡机)业务。”8月27日,支付宝官方微博的声明有些突然。
业内有猜测认为,支付宝此举是迫于银联的压力。在今年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银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要求2013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融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融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银联这一被视为强制“收编”的行为引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满。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联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原则,可能会酿成整个行业的倒退。
支付宝的难言之隐
“我们已在市场上投放了1万台POS机。”支付宝公关总监张道生强调,线下支付是支付宝十分重视的领域,“加上日常维护成本,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投入是一笔庞大的数字。”虽然张道生不愿意透露支付宝为线下POS业务已投入了多少资金,但从去年3月发布的物流POS战略中,可以看出支付宝当初的野心。
2012年3月19日,支付宝启动物流POS战略,宣布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并为此投入5亿元。
这是支付宝首次重兵布局线下支付。耐人寻味的是,支付宝副总裁樊治铭在当时曾说,“不抢银联和银行的生意,支付宝物流POS支付业务只围绕电商而展开”。
“在中国,COD(货到付款)支付方式一直备受网购新手和大额网购的用户所喜爱,特别是在B2C市场,近70%的交易都通过COD完成。”张道生解释了公司涉足线下POS业务的原因,“面对大量的用户需求,市场上提供的COD支付应用却不尽成熟,主要表现在配送收银时,不能实现配送签收信息的同步传送。”在该方案下,刷卡收银、取件和签收录入等功能,配送员都可以通过一个支付宝POS终端完成,而且刷卡收单后,还可以实现资金快速转账到电商和物流商的支付宝账户。
当时信心满满的支付宝没有想到,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其线下POS业务就不幸“夭折”。支付宝拒绝回应官方微博中提到的“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的具体所指。但也有分析认为,支付宝关闭线下POS业务并非只是迫于银联的压力,还与其自身经营战略调整及利益得失计算有关。
“线下POS业务已经没有什么‘油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支付与结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为志认为,支付宝停掉线下POS业务是因为没有经济利益可图。
张为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线下POS支付领域的市场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其中最大的主体就是银联商务。此外,面对网银的强有力冲击,POS业务大量被挤兑。此情此景,支付宝想要在线下POS业务中分得一杯羹似乎并不容易。
银联的介入
对于“收编”第三方支付的原因,银联在文件中称:“在多头连接方式下,非金融机构普遍绕开银联网络,采取各种不合规手段开展业务,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成员银行的利益。”
这份文件来自去年12月银联印发的《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简称“17号文”),这一银联内部文件还指出,“据调研,在银联卡线上支付业务中,非金融机构向主要成员银行支付的实际手续费费率平均仅为0.1%左右,大大低于银联网络内0.3%~0.55%的价格水平。”
此前,有分析人士算了一笔账:如果按银联所指出的0.3%~0.55%下限0.3%计算,与支付公司向银行支付的手续费费率0.1%相比,多出0.2%。按线下银联POS机刷卡费率1%来计算,根据央行规定,每笔刷卡的手续费由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7∶2∶1”分成,银联获得的收益是0.1%。银行新增收益0.2%与银联收益0.1%相加,共计新增收益约0.3%。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公司新增加的成本为0.3%。
有第三方支付机构预测2014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网上支付总交易额将达8万亿元,以此计算,付出的成本达到240多亿元。
“第三方支付向商户收取的平均费率也就是0.3%,如果新增0.3%的成本,支付公司要么亏损,要么提高向商户收取的费率。”一家支付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
7月初央行下发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并未要求相关支付业务经过银联,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看来,这是默许了在收单业务中的支付结算可以绕过银联。银联现在“横插一脚”被指垄断,打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央行政策背道而驰。但有银联人士表示,央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收单机构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的前提是,“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意味着使用“银联”品牌的企业,需要遵守银联的规定。因此,银联出台的上述文件并不与央行政策冲突。
“风险防范是非金融机构规范工作的重要出发点之一。”银联方面表示,已经发现部分非金融机构在开展银联卡业务过程中,在直接与商业银行建立连接的同时,存在变造交易类型等违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识别交易场景和客户真实交易行为,难以有效实施风险管控,容易掩盖伪卡欺诈、网络欺诈、洗钱套现等风险隐患。此外,部分非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截磁截密、私自留存持卡人敏感信息,也让持卡人的账户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对于“收编”一事,银行的态度也十分暧昧。一位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方面,如果银联一家独大,银行将失去议价权利,变得被动;另一方面,又需要与这一银行卡联合组织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既怕它们做大抢了自己的生意;又要依赖其带来的巨大交易量和人气。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未来之路
易观数据显示,2012年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46.6%、20.9%和11.9%的市场份额占据线上支付市场前三位。而线下支付的“老大”一直是银联。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第三方支付”线上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4部分,收单手续费、备份金利息、预付卡和平台建立带来潜在收益。收单业务按交易量的0.08%~0.22%收取手续费;预付卡作为一种辅助性货币,提前锁定未来收入,消费者获得一定返利;存在第三方公司的备付金能获取利息收入;平台公司初期以盈利为目的,其注重客户积累、客户需求、客户粘性等指标,目的就是实现平台潜在价值的提升。
“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支付与结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为志告诉记者。这一点得到企业和专家的一致认可。而众多孱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面对强大的金融机构,未来之路在何方?
西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宽海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银联作为一家股份制金融机构,没有权力强制“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
“如果说第三方支付机构像银联说的那样,存在违规和安全风险,那应该由央行等管理部门来处理。”在张宽海看来,银联存在“越位”行为,有意形成垄断。
张宽海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出现,就有人认为是抢了传统金融业的饭碗。其实并不是这样,它们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金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服务。”
由最初的存在合法性遭到质疑,到如今拿到200多张牌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步履维艰。“它们一直在夹缝中生存,我了解到90%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处于亏损状态。”张宽海说,“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都是先驱者和佼佼者。”
张宽海并不认为银联的“收编”大业能够实现。“在国外,像Visa、Master等支付体系都是充分竞争的。我相信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总能找到市场需求,找到生存空间。如今,没人能说‘不准’,要让‘市场’说话。”
记者了解到,目前支付宝正在筹备停止线下POS业务的善后工作。“这块业务将交给一两家银行接手。”支付宝负责人表示,“已经和银行谈得差不多了。”对原有合作商户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商户的正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