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熊市基调短期难改市场延续震荡

2013年08月30日 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8月的最后一周,银行间现券市场继周初小幅回暖后,收益率再次掉头上攀,出现技术性回调。

  分析人士指出,市场过度悲观心态的缓和以及收益率创新高后投资需求的显现,短期内缓解了收益率持续上行的压力。不过,在流动性趋紧、市场情绪依然较脆弱的环境下,机构配置动力仍然有限,因此,建议投资者对市场未来走势保持谨慎。

  10年期国债再次“破4”

  可以看到,继周初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小幅下行之后,周四开始,现券再度转而走弱,市场信心不足促使收益率出现技术性回调。

  中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收盘,银行间债市利率产品中长端明显反弹,10年期国债受二级市场报价、成交带动大幅上行6B P至4 .02%的位置;铁道债收益率曲线5年期受“13铁 道MT N 1”的 报 价 及 成 交 带 动 上 行4B P至5.15%。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央行货币政策偏紧及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弱于供给是驱动此轮利率产品熊市的主要因素。

  尽管受到上周三10年期国债热发的影响,市场买方人气得到提振,最终促使利率品种收益率一路下行,但该行情终究未能得以延续,当前10年期国债再次站上了4%一线。

  “之所以出现技术性回调,可能还是因为资金成本比较高的原因,大家对债券的需求不是很强。”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最近的市场情绪较为脆弱,保持震荡格局仍是大概率事件。”

  申万证券分析师屈庆亦指出,“近期利率产品供给缓和、公开市场小幅放量等因素给市场悲观情绪带来一定提振,但从基本面上看,目前利率调整趋势并没有改变,期间市场出现一些阶段性的震荡或反复也完全正常。对于市场的主流资金,我们仍然建议保持观望和谨慎。”

  紧货币格局仍未变

  毫无疑问,资金价格高企仍是制约目前利率下行的重要因素,虽然公开市场采用动态的对冲投放来避免资金面过度波动,但短期内资金底部仍然难以被破。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央行对2010年第七十四期央行票据开展了到期续做,续做量为515亿元,利率持平于3 .50%,这是7月以来央行第四次到期续做3年期央票。

  “就管理层目前的操作来看,其‘放短锁长’的意图仍十分明确。”多位商行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操作也符合央行维持资金面紧平衡的目标。”

  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银行间回购利率全面上行,其中7天、14天品种分别上攀至4.293%和5.007%的较高位置。

  在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看来,现阶段央行仍有意保持较紧的资金面,并通过逆回购投放资金,控制短期货币市场利率。

  展望后市,业界普遍判断,资金利率短期回归低位的可能性十分有限。

  事实上,随着美国退出Q E 3预期的增强,国际资本流向开始悄然发生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也加剧了资金流出的压力。部分券商预计,短期内外汇占款下降趋势仍将延续,而外部流动性的撤出,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流动性变数。

  再就公开市场操作来说,现阶段逆回购利率保持平稳,说明目前的资金利率水平在央行认可的范围内,资金利率中枢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对此,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田嘉超表示了赞同,逆回购利率并未有所下降,表明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依然偏谨慎。在国内经济企稳迹象愈发明显的情况下,央行大幅下调逆回购利率的概率并不高。同时考虑到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尚未得到明显遏制,出于防范整体金融风险的需要,央行也可能希望将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以免再次出现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失控的局面。综合预计短期内7天回购利率将维持在3 .5%-4.0%的范围内波动。

  利率调整料将延续

  来自申万的研究观点指出,当前市场的乐观情绪能否继续回暖仍存较大不确定性。毕竟,目前影响债券市场的核心因素并没有改善,包括:经济回升,通胀压力持续反弹;流动性没有出现根本的宽松;海外市场波动甚至更大等。

  就基本面而言,工业企业补库存周期是支撑当前宏观数据好转的首要因素,并且将延续整个三季度。虽然当前债券市场与基本面状况有些许脱节,但不可否认持续好转的宏观数据限制了收益率下行的空间。

  另一方面,考虑到短期内央行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概率不大,而一级市场供给也获得短暂喘息,则现阶段收益率继续走升的概率同样较为有限。

  在此背景下,中信证券方面预计,短期内中长期利率产品将呈现高位震荡的态势,10年国债收益率向下跌破3.8%的概率不大。

  而具体到现券策略方面,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表示,“利率市场已经呈现出配置和部分的交易性行情,对于有资金富余的机构来说,配置价值相当明显,可择机选择符合自身的品种、期限、规模进场配置;而对于交易性资金来说,我们认为,只有一波小幅度和短时间的行情,因此,需要交易型机构做好目标、止损、流动性以及把握好的时点等,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场交易。”

  综上,由于此前各期限、特别是中长期品种超预期调整较多,在资金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交易型机构可继续关注中长期利率产品的交易机会,但是在趋势性机会尚未出现以前,投资者需掌握好参与的节奏,建议机构及时获利了结,并控制整体仓位。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