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传统企业“触电”有望成为新主角

2013年08月28日 13:16   来源:工人日报   

  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拓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从物流、支付、金融等多方面全面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显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据相关权威机构出具的数据,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经突破了8.1万亿元,近年来连续增长超过30%;网络零售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7%。此外,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4.98万亿元,增长45.3%。

  在此背景下,为了分得电商市场利润的“一杯羹”,传统企业转型电商、纷纷“触电”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并非是传统企业想转型就能成功的,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成为关注热点。

  认识不足是关键障碍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互联网年会上,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单仁在演讲中针对传统企业转型电商时指出,很多企业对电商的观念存在误解,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做零售,就等于去淘宝开店,就是去阿里巴巴做会员。实际上,传统企业“触电”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片面地认为在网上有个售卖点、展示点就能打开网络渠道。

  对于此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的确存在对电商认识不够的问题。这样的认识会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传统企业的发展。因为传统企业关于互联网的思维并不强,在这一新的领域并未有足够的了解,相应的管理思想和人才也没有跟上。

  为了克服这两大障碍,企业应该做的是什么?张周平表示,“企业的高管或领导应该培养对电商的深刻认识,培养电商的思维,用以领导企业步入真正的电商轨道,并且在执行上把握力度。”

  “触电”后的发展讲求适应

  此前,业内的观点普遍认为B2C会成为以后电商的主流模式。近日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B2C家电网购市场规模已达530亿元。当记者问及传统企业“上网”后应以何种模式为主时,张周平说道,“B2C模式这两年来的确发展得很好,也适合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但我不认同主流末流的说法,目前B2B模式也仍然大量存在。”

  今年6月线上线下两个公司合二为一的苏宁云商,上半年电子商务业务实现商品主营销售收入106.13亿元,同比增长101%,其开创的O2O模式也备受业内及媒体称赞。有关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苏宁营利的原因在于其原有的品牌及市场,且有能力去把控整个供应链,O2O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并不应广泛效仿,各企业应联系自身实际,探寻并走适合自身的模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没有必要效仿苏宁独立开发电商系统,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便可。而前述的咨询师告诉记者,“苏宁利用O2O模式,消除了中间商,这其中的利润前期投入大,后面就收回来了。且其实行线上线下一个价,线上没有门店,人员成本也降低了,肯定比单纯的线下要好。”

  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触电”后的传统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商市场?对此,张周平认为,未来的大数据具有很大的价值,其立足点是消费者和用户。企业在此背景下应利用原来积累的客户关系、数据信息以及品牌知名度,并在电商平台上收集更多更新的数据,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消费习惯进行预测,进而采取对应的措施,提升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企业成电商主角

  传统企业“触电”后,是否会在电商市场中站稳脚,进而战胜原生电商呢?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截至2012年底,有59.57万个淘宝网店开在村、镇上,典型的淘宝村在全国就有14个。而作为“淘宝第一村”的浙江义乌青岩刘,更是拥有2000多家网商、30多家快递公司,年销售额达15亿元,全民皆“商”。但时下,这个“淘宝第一村”却日渐衰微,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有专家认为,除了受自身模式和逐渐恶劣的创业环境影响,这些原生的原生网店的“倒闭”更多的是因为受到了实体店纷纷“触电”这一趋势的冲击。

  相对于原生网店或电商,传统企业“触电后”有着更多更明显的优势。“传统企业有着更丰富的线下经验和更多的资本,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更强。”张周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此外,他还表示,阿里、京东、淘宝这三大巨头过去的确在电商领域独领风骚,但随着传统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触电”,他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会在与这些“触电”的传统企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有关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很多行业升级电商后比原生电商更具优势,线下的功能转移为体验和物流供应,线上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传统企业因为有着上述的优势,很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电商的‘主角’。”张周平表示,美国十大电商巨头中有8位是传统企业升级而成,按照现在电商市场发展的趋势,我国也可能会沿着这条轨迹走下去。


(责任编辑:粟沙沙)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