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平简介
杨再平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
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走出信贷悖论困境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这是很有新意的政策信号
《农村金融时报》:最近一个时期关于银行信贷有一种悖论,一方面对前几年银行信贷投放过快、企业负债过高表示担忧,另一方面又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您如何分析这种状况?
杨再平:的确,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一直承受这种两相矛盾诉求与忧虑的困扰。我觉得这些诉求与忧虑都有客观依据。
就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言,社会各方面一直呼吁,政府也一直强调,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突出。据统计,全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获得的贷款却只占全部贷款的20%。商务部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发展资金不足。
就银行信贷投放、社会融资规模增长、M2与GDP之比、企业、政府负债率以及相应的金融风险来讲,也确实令人忧虑。比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信贷超常规投放,目前70多万亿元的银行贷款余额中超过一半是2009年以来投放的。
如果说这些诉求与忧虑都有客观依据,那么其对金融业两相矛盾的困扰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困扰,我们就要正视并寻求解决方案。
《农村金融时报》:那您认为如何才能化解这种矛盾的困扰呢?
杨再平: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这是很有新意的政策信号,也正是走出这两相矛盾困扰的解决方案。
所谓“金融资源”,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金融资源,即在实体经济中执行职能的职能货币与退出实体经济的闲置货币;广义金融资源,则是现金、存款、贷款、票据、债券、股票及理财等各类金融资产。
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往往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以及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即实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越发展,金融资源的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越大。
比如,传统的计划经济,市场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实体资源的配置只能跟随计划指令走,因而即使有钱,也不能随意支配实体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买卖的实体资源的配置就得跟随货币走,金融资源的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也与日俱增,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作用。
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佳境界及其配置选择机会成本最小,单位金融资源配置的边际收益均等,总体金融资源的收益最大化,这就一方面可让既定金融资源总量释放出更大的支持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可将金融资源遭受损失的概率与比重即金融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从而达成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与管控金融风险的高度统一。
《农村金融时报》:既然如此,金融资源配置如何才能优化呢?
杨再平:我认为这首先得做好“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功课。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盘活存量,主要须做好贷后管理功课。长期以来,贷后管理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盘活信贷资金存量的重要环节。大致而言,以盘活存量为目的的贷后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功课:
一是确保授信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尤其不被违约违规违法挪用于实体经济之外的炒作。要督促客户全面诚实履行合同,不违约违规挪用授信资金。授信工作人员应及时对授信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客户违约时应及时制止并采取补救措施。这是确保授信资金用于合同约定正当用途的必要功课,也是确保尽可能多的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必要功课。
二是伴随融资附加尽可能多的咨询智慧服务,督促并助力客户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授信资金使用效益。这方面功课做好了,既有利于信贷风险管控,保证授信安全,更有利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更有利于盘活信贷资金存量。
三是严密监控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及时发现、识别并有效管控潜在风险。假若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失察失控,信贷资金存量遭受重大损失,何以言盘活存量?所以,风险发现、识别及有效管控,是盘活存量最重要的功课。
四是对问题授信进行处置,以及时而有效地补救、缓释、化解信贷资金存量中已不同程度发生的风险损失。有授信,就有风险,就有可能损失,零风险零损失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及时有效地补救、缓释、化解信贷资金存量中已不同程度发生的风险损失,以最大限度地止损,因而也是盘活信贷资金存量的必要功课。
五是信贷资产转让及其证券化处置。信贷资产证券化从试点阶段走向常规化发展,将对我国金融业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在贷款或信贷资产形成后,是继续持有还是转让分销,何时以及怎样转让分销,需要适时根据相关情况作出决策。商业银行这方面的决策及行动将对信贷存量产生重大的结构性影响,做得好将很大程度有利于盘活信贷资金存量。
《农村金融时报》:在用好增量方面您有何建议?
杨再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用好增量,则主要须做好贷前、贷中管理功课,做对做好每一笔新增贷款,以求每笔及总体新增信贷资金的微宏观效益最大化。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详细规定了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技术性规定动作,但我以为,这方面有几个重要理念比技术性规定动作更重要。
一是基于“谋定而后贷”理念,充分做好贷前尽职调查及论证。
二是基于“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理念,最大限度确保新增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这个“贷款新规”有三大精髓:“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协议承诺、实贷实付”,尤其“实贷实付”,是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为最大限度确保新增贷款进入实体经济,就应当严格执行此贷款新规。
三是基于信用规则理念,监守授信基本条件,守住风险底线。做银行授信,做新增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绝非无条件,而一定要有条件。这是信用规律,违背信用规律,银行与客户乃至社会都将遭受惩罚,更遑论“用好增量”。我们常说做银行要守住风险底线,这正是新增贷款必须守住的风险底线,也正是用好增量的起底。
四是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理念,选好支持领域、行业、企业及项目,用好信贷增量。
五是基于最大限度增进社会福利理念,遵循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政策大指向,用好新增贷款。尤其是小微企业与“三农”领域等薄弱环节,相当于众所周知的“水桶原理”的短板,其社会边际效益特别大,因而将更多信贷增量更有效配置于这些领域,其增进社会福利的效应将更明显。
当然,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必须基于市场机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犹如动物放生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有了定价权,这种定价的自主权对商业银行而言,与其说是得到了一种权力,恐怕更是一种挑战。商业银行一定要意识到这种挑战
《农村金融时报》:说起利率市场化,上个月人民银行出台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互联网上热传您此前的一篇文章:“借鉴台湾银行业利率市场经验教训”,网友们都认为很有价值。
杨再平:谢谢大家的厚爱,对利率市场化我的确做过一番研究。
最近央行发布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出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信号,这是顺势而为的重大改革信号,也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大利好消息。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就日益突出,利率市场化就势在必行。不妨看看台湾当年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情况:上个世纪50 到70 年代,其经济保持了30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80 到90 年代又保持了20 年年均7.3%的中速增长。其利率完全放开的1989年,人均GDP为7584美元。
为什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就日益突出,利率市场化就势在必行?从台湾的经验教训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方面有大量资金剩余储蓄,有大量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又有日益增长的经营及创业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有大量资金需求。若强制不允许由供求双方通过竞争性反复讨价还价发现或形成价格,并由这样的价格调节供求,市场就会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资金市场的扭曲表现为非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借贷或地下金融。
台湾当年启动利率市场化的情形是工商企业难从正规银行体系取得融资,很多只能从黑市借贷,于是无组织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地下金融猖獗。
对于民间借贷、地下金融及非法集资,固然要规范、整治、打击,但也应反思其根源,那就是利率非市场化压抑了市场,市场只能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
《农村金融时报》:贷款利率放松管制后,人们担心银行会随意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杨再平: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有了定价权,这种定价的自主权对商业银行而言,与其说是得到了一种权力,恐怕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犹如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放生”所面临的挑战,“放生”后的动物往往需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意识到这种挑战。
商业银行有了定价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定价,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价格规律及其所决定的规则。“定价自由”是对“定价必然”的认识。
有了定价权并非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定价。就像市场上卖鸡蛋的,谁不希望自己的鸡蛋卖得价格越高越好呢?一个鸡蛋,谁不想把它卖到十块、一百块甚至一万块,可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其背后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那就是规律。
利率市场化后,与其说我们是去制定价格,不如说我们是去发现价格。而且这个价格首先是市场发现的,是市场发现价格,然后再由商业银行去发现市场所发现的价格。因此,认识相应的规律及其规则很重要。借用一个哲学命题即:“定价自由”是对“定价必然”的认识。
《农村金融时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已经做好了准备。现在人们担心是否会出现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
杨再平: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利率市场化下的竞争性定价或价格竞争,无规则、无协调,陷于“恶性竞争”混战,后果不堪设想,必需建立相应的同业规则和协调机制。
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表明,银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非常可怕。在竞争存款客户方面,各银行存款利率竞相提高,使得资金成本不断上升;在竞争贷款客户方面,各银行贷款利率竞相压低,从而导致银行业利差急剧收窄,大量资本和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无力支撑而纷纷破产,严重情况下甚至引发局部或者全局性金融危机。
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和政府定价管制退出之后,一定要有一种机制来填补这个真空,在一段时期内对无序和过度的价格竞争进行一定的抑制,使之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限度内,保持银行业的整体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国际经验表明,这种机制的最好形式就是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有效的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有助于利率市场化后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助于商业银行顺利度过改革带来的各种冲击。
具体到我国特殊国情,银行利率定价的同业协调机制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业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动性紧张事故远非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不能忽略最基本的管理功课即看家本领,商业银行看家本领正在于管好资产负债管理之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寻求三者平衡并力求高度统一
《农村金融时报》:不久前货币市场出现的利率大幅波动,被媒体炒作为所谓“钱荒”,您对此如何评价?
杨再平:不久前中国银行业发生的所谓“钱荒”,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一次流动性紧张事故,而远非所谓流动性危机,更非所谓金融危机已经或即将爆发。从存贷比、流动性比率、超额备付率、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以及资产质量等系列数据看,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是稳健的,不至于所谓爆发流动性甚至金融危机。
打个比方说,这次流动性紧张事故,相当于有些车辆途中没油了,仓促临时向别的车借油,刚好附近的加油站储油也不多,又没及时补充,于是便造成了加油紧张事故。有经验的司机通常不会等油完全耗尽而途中找别的车或到加油站加油,而会打提前量,有经验的加油站也不会不储备足够的油。
《农村金融时报》:这次事件一方面表明监管部门在调控市场水平方面还有待改进,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是否也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呢?
杨再平:我以为,这次流动性紧张事故,也给银行家们提了个醒,换言之,我们的商业银行应从这次流动性紧张事故吸取教训,那就是不能忽略最基本的管理功课。最基本的管理功课即看家本领,商业银行看家本领正在于管好资产负债管理之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
首先,办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可用资金头寸,以满足存款人的提存或支付需求,满足借款人必要的尤其是对其承诺过的资金需求,同时还要为其他不确定性资金运用准备足够的资金头寸。这叫流动性管理。
其次,办银行,必须获得足够的收益,以覆盖存款利息支出、银行运营成本支出,其净余额还要满足投入资本的平均利润收益要求。这叫收益性管理。
其三,办银行,要有底线思维,底线就是确保有足够的终极清偿力兑付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权益,避免资不抵债而崩溃破产倒闭。这叫安全性管理。
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者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商业银行必须善于管理三者构成的特殊矛盾统一体,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并高度统一。
《农村金融时报》: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三者的平衡呢?
杨再平: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并高度统一原本就不容易,更何况随着经济社会及金融体系的发展,诸多新的外内在因素间接或直接影响银行之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必让其管理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这也是银行家们应当切记的。
具体而言,当下影响银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管理的外内在因素。一是同业竞争加剧,存贷款以及理财等业务竞争必然影响各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二是各行为满足某些监管及考核指标而 “冲时点”拉存款、卖理财以及同业拆借,已然间歇性地影响其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经济政策的周期或周期变化,造成资金供求或紧或松,对各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产生影响。四是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引起资金流向变化,尤其是热钱快进快出,增减外汇占款,对银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影响日盛。五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规则、机制改变,尤其市场供求形势多变,对银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影响日益密切而快捷。六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商业保险体系的发展,广大居民的保障性、保险性储蓄随之减少,超高居民储蓄率或不再,这也将影响银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七是金融脱媒的发展,造成银行存款搬家,对银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影响银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因素多样多变,银行之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管理更复杂更艰难。
总之,管好资产负债之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寻求三者平衡并力求高度统一,是商业银行的看家本领,不仅应切记坚守,而且应充分考量新形势下影响此三者的若干新因素,并做出预案,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领。(农村金融时报 王智 伍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