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货币宽松退潮 新兴市场遭殃

2013年08月26日 07:19   来源:国际金融报   黄菁

  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显示自2008年开始的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和各种财政刺激政策推动的经济周期行将结束,全球经济正迎来后量化宽松时代,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正逐渐式微。

  随着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先后见底,各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将逐渐淡出。8月22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纪要内容显示,美联储确认削减QE:如果美国经济如美联储预期般复苏,将在年底前撤出部分资产购买,2014年中期将完全结束QE。市场普遍担忧,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导致全球流动性紧张,引发金融市场的震荡。

  从上周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来看,美国8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由53.7升至53.9,为3月份以来最高水平,分类指数普遍上扬,其中新订单和就业指数表现尤佳。另外,美国6月房价指数月率上升0.7%,高于市场预期上升0.6%,房地产市场有望继续改善。美国8月堪萨斯联储制造业综合指数为8,好于市场预期6;美国7月咨商会领先指标月率上升0.6%,好于市场预期上升0.5%。在经济增长稳健的预期下,美联储必然撤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货币大潮终将退去,“裸泳”时代即将开启。

  美联储的明确信号表明,非传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市场预期也发生变化,资产重新配置和定价已经开始,全球利率上扬。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上升了一个百分点。全球国债利率水平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走高。债券利率上升推高了全球融资成本,预示着全球资产的重新配置,这势必改变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使包括新兴经济体股市、黄金等贵金属、金融资产、非美货币等在内的广义资产价格大幅调整。

  全球金融资产组合正在发生变化,资本市场资产配置的变化正在改变全球资金的流向。美国金融市场的债券和股票的回报出现变化,全球不同金融市场的不同金融产品也将面临重新风险定价。美联储暗示缓和非传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发达国家大量资金流出债市,流入股市;大量国际资金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市和股市。

  国际资金避险情绪高涨,风险偏好降低,从新兴市场大量流出,大宗商品市场受挫。南非、墨西哥、巴西、印尼、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市场国家都出现资金外流,引起债市利息上扬,并引发股市下跌和本币贬值,一时间有些国家的股市下跌和本币贬值超过10%。2013年8月19日,印度、泰国、印尼股市分别下挫1.56%、3.27%和5.58%,黄金、白银、伦铜、伦铝等全线下跌。8月20日,亚太股市再次大幅下跌,日经225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跌幅超过2%,泰国综指跌幅一度超过3%,印尼雅加达综指跌幅一度超过5%。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市、股市和货币市场大幅波动,但资金流出量占新兴经济体当地金融市场规模小于1%。非传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开始撤出后,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冲击不可低估。

  虽然中国的资本负债表目前还处于可控范围,但外需持续疲弱,制造业尚未企稳,未来经济还面临硬着陆的风险。迎接后量化宽松时代须未雨绸缪,要审慎评估跨境资金流动可能造成的宏观经济冲击,谨慎应对跨境资金流出将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这一影响在国内股市和楼市已经有所反应,须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向,跟踪有关资金的流动,警惕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防范可能的金融危机。着眼长远发展,中国应妥善处理地方债务问题,把握好资本账户开放的节奏;注重调整国内消费与投资结构,努力平衡宏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启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为未来的长期经济增长释放持续的制度红利。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上海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韦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