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业务相继被停,总裁辞任。接连在股市和债市爆出“乌龙”事件的光大证券,正在逐一吞下内控机制混乱的苦果。然而反观8月16日的事件,除了光大证券之外,尚存缺陷的交收和监管制度,以及不负责任的舆论制造者,是否也该为此次“惊天异动”担责?
业务被停总裁辞任光大证券自吞苦果
22日午市,刚刚复牌两天半的光大证券突然再度停牌。与此同时,光大证券宣布接受徐浩明辞去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和总裁职务。徐浩明的突然去职,显然缘自8月16日的那次重大交易事故,及其由此引发的A股“惊天异动”。
而这,只是光大“乌龙”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之一。22日光大证券公告显示,公司暂停光大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此前,上海证监局已要求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证券自营业务自8月18日开始暂停3个月。
业务相继被暂停,令在股市、债市先后爆出“乌龙事件”的光大证券备受打击。在前两个交易日大跌逾15%的基础上,光大证券股价22日早盘继续大幅下挫。
有消息称,证监会调查组已基本结束对光大证券套利策略系统事故的调查,调查结果或很快公布。等待光大证券的将是来自监管部门的重罚。
按照业内的估计,在天丰节能IPO造假事件中因时间差而侥幸“过关”的光大证券,将难逃在明年券商分类评级中“跳水”的命运。除了缴纳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比例将大幅提高外,评级下降意味着光大证券将在愈演愈烈的券商创新大潮中成为“旁观者”。
混乱内控付出代价A股制度体系需自省
光大证券正在为其混乱的内控机制付出代价。伴随投资者对其“内幕交易”的指责,大量民事诉讼或接踵而至。显然,A股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同样需要深刻自省。按照初步调查结果,光大证券策略交易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并直接发送至上海证券交易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
“光大事件”也因此引发了业界对于现有交收制度的反思。不少专家表示,在程序交易、高频交易不断普及的当下,清算交收的风控环节有必要提前,包括针对不同券商的流动性及财务状况,在二级市场环节对券商自营申报买入额设立上限。
知名学者马光远表示,“光大事件”是一起“黑天鹅事件”,但事件发生之后的众生态,安全体系残缺等,却真实反映了中国股市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