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车“以租代买”引关注 订单寥寥无几

2013年08月22日 07: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公车改革的深入,公车“以租代买”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目前,北京、杭州、锦州等地均已将租车服务纳入政府采购,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车辆租赁定点服务供应商。这似乎意味着车辆租赁将在政府采购市场大展拳脚,但记者发现,公车“以租代买”订单却寥寥无几。

  公车“以租代买”订单寥寥无几

  近日,一位北京市车辆租赁定点服务入围供应商告诉记者,尽管已经成为了定点供应商,但一年下来订单寥寥无几,主动给采购人沟通租车服务的事情,得到的答复也基本都是“不需要,没有需求”。

  实际上,“以租代买”并没有给公务车租赁市场带来期待中的惊喜。

  在成为北京市政府采购车辆租赁定点服务供应商之后,神州租车的相关订单量有所增长,但目前没有明确的增长数据。总体来看,事业单位、国企加起来约占租车业务总量的5%。

  一嗨租车的相关负责人也认为,从总的市场份额来看,目前仍是外企用户比较多,政府和事业单位比较少。不过从2011年开始,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租车有所增长,目前一嗨已经有1000多家政府和事业单位用户。“由于我们是全国连锁企业,在业务拓展上有优势,尤其是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城市,比如广州、深圳、上海,公务车租赁的业务拓展得比较好。”

  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建议,车辆租赁定点服务入围供应商也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公务车租赁市场。“供应商应该及时关注我们的网站,这样能及时得到一些网上竞价的信息,此外,还应多跟用户沟通,积极寻找潜在市场。目前公务车租车的量虽然不大,但要在这个市场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还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

  用户习惯还未改变

  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一位负责人证实了公车“以租代买”市场反响平平的说法。他表示,定点租车确实并没有带来公务车租赁市场明显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各单位的租车项目主要还是针对计划外的临时用车,而租车的价格也不太好控制。“目前在北京市,车辆租赁纳入政府采购还属于试点阶段,用户习惯还未改变,使用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对此,全国人大采购中心主任程庆柏表示:“租用公务车确实并不普遍。我们目前日常用车都有标准内的配车,配车超过使用年限以后按规定进行更新。除非有重大会议和活动,平时一般很少会有租车的需求。而且租车也以客车为主,普通公务用车很少采用租车的方式。”

  “此外,我们在租车上还有一些顾虑。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随着三公经费管理更加严格,一些政府部门会通过租车这种方式来规避管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即使租车也得严格按照双18标准,使用时限和费用都有严格的管理。”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上述负责人表示。

  北京市财政局方面也表示,租用的车型不得高于公务车辆的配置标准: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机要通信用车配备排气量1.6升(含)以下、价格12万元以内的轿车。而预算单位的外事接待、会议和集体活动等临时性用车,可以通过社会租赁方式解决,连续租赁6个月以上的,须严格按照公务用车管理的规定及时做好备案工作。

  以租代买将是车改趋势

  即使目前公务车租赁市场并未如预期中的红火,但租车公司仍然表示出了对这个市场的关注。

  “中国有超过200万辆的公车,中央政府也提倡政府和国企购买社会化服务,公车改革将会给汽车租赁市场带来巨大潜力。”神州租车的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乐观。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用户需求尚不明显等原因,公车改用租赁形式,最难过的是官员的“心理关”。因此,公车改买为租,要将各单位的车和驾驶员收回由政府统一成立公车租赁公司,领导与非领导实行车贴制。必须要让习惯配备专用公车的官员,在心理上接受“以租代买”方案,戒除依附于专车上的特权习惯。

  政府采购专家、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焕东认为,公车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的“成本黑洞”,办公用车需求越来越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车,且要配备很多专职司机。此外,汽车用油、汽车维护的管理也存在漏洞。

  徐焕东说“汽车租赁核心的就是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如果加上有效管理,将能协助政府、企业有效控制用车成本、提高用车效率。未来的趋势是公务车由公车直接服务转为租车服务采购,或是政府租车服务,市场化运作”。

  他建议,公务车改革市场化应实现从采购货物到采购服务的转变,即取消现有公务车辆,政府用车统一由政府向所在地出租汽车招标采购,出租汽车公司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条件下参与投标竞标,凡中标的公司有权独家经营政府用车业务,并以优惠的价格与优良的服务保障政府公务用车的需要。这样既能保证政府用车,又能大幅降低用车成本,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减轻交通拥堵。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