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光大证券暴露券商“中国式内控”形同虚设

2013年08月19日 13: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光大证券官网截图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9日讯 “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突出”这就是光大证券官方网站上的自我介绍。颇具讽刺的是,其引以为傲的内控系统在8月16日那天着实惹了一个大麻烦。昨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策略交易系统存在缺陷。

  光大证券8月18日公布的自查公告表述说,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超级单”为何能突破公司内控?

  光大证券曾于今年3月发布《2012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在万余字的报告中,光大证券表示对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与事项均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并得以有效执行,达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存在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

  与此次“乌龙事件”密切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光大证券称“通过严格论证及公司审批,保证制度及流程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可执行性。”

  对于这套涉事系统光大证券表示“之前使用了10个月,模拟6个月,使用4个月,都没有出现问题。”

  就在这份报告出炉半年,证监会便宣布,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

  一位券商的量化投资经理表示,其实一般情况下券商的自营业务交易都有严格的风控体系。从国内的技术系统和风控体系来看,光大证券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以国内券商的风控来看,对交易员的交易量都有一定的审核和限制,如果交易量太大则不能下单。同时,虚拟盘一般都设在独立的服务器上,一般不会出现接入实盘的情况。

  而在真实的环境中,如果风控严格,不会允许下这么大的单,每一个系统,每一个交易员都是有权限控制的,比如3000万-5000万,超过这个限额一般就要向公司领导做申请,申请额度放开以及相应资金到账后才能进行操作。

  该量化投资经理表示,一般负责团队会对重要系统进行跟踪,并完全熟悉系统的操作后才会进行实际交易。光大证券发生这种事故确实是存在风控问题。

  “内控奖”实则成为自我标榜的标签

  光大证券系统缘何出错、光大证券在T+1的机制下做高频交易的说法,都存在着疑点。

  证监会称,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做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

  截至目前事发已经3天,在证监会已经做出整改决定后,光大证券仍没有找出责任人,令市场感到不解。光大证券董秘梅键称,尚没有人因此事停职。

  更具讽刺的是,光大证券曾把在风控上的成绩当做金字招牌。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成为券商IPO重启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一位光大证券高层称,证监会首次风控监管排名中,光大证券得分第一。获此机会,一部分原因是光大证券坚持了稳健的操作风格和严格的风险控制。

  如今的光大证券风控水平不敢让人恭维。此前光大证券的人事变动被媒体广泛报道,或许,此次事件,只是光大证券内部问题的冰山一角。

  券商内控部门常常屈从”领导”压力

  多家券商合规部门业务人员均表示,尽管现在国内证券公司合规风控机制一直非常健全,但与国外大投行相比,国内券商合规部门依然很弱势。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合规总监介绍说,该公司就经常遇到一种情况:业务部门某个业务单因为不符合合规要求,被合规部打回去,但很快分管业务的公司领导就会找过来,要求给予“适当通融”,再配以公司要以业务为重等大道理,最终多是合规屈服于业务。而在国外,合规部门一般都具有一票否决权,更不会有公司领导说情。

  不过,也有券商人士提出,光大乌龙事件暴露的不仅仅是合规部门地位需提升的问题,也说明在IT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合规内控也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不能完全迷信IT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IT技术进行风险控制。

  “在这一点上讲,无论交易所还是证监会,都应该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这位券商人士说。

    相关阅读:

    光大证券今日在债券交易中再摆乌龙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