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光大异常交易非“乌龙指”

2013年08月19日 07:31   来源:扬子晚报   

  针对16日光大证券异常交易情况,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8日通报说,经初步核查,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连锁触发后生成巨额订单,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 据新华社电

  事件后续

  A 异常交易祸起光大系统缺陷

  暂停光大相关业务,立案调查

  8月16日11时05分左右,上证综指突然上涨5.96%,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权重股均触及涨停。证监会对此迅速作出反应,组织上海证监局、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单位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和核查。经核查,上交所各交易和技术系统运行正常。核查发现主要买入方为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后,上交所立即向光大证券电话问询,并与上海证监局共同派人赶赴光大证券核查。

  根据光大证券申请,上交所午后暂停其股票的交易。核查发现事故原因为光大证券策略交易投资系统的问题后,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立即督促其采取对外公告说明情况、答复投资者询问、在故障排除前停用策略交易投资系统等措施。

  发言人表示,依据有关法规,8月16日全天股市交易成交有效,能够顺利交收,整个结算体系运行正常。

  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

  发言人表示,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

  发言人指出,此次事件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的首例,是一起极端个别事件,但暴露出的问题足以引起整个证券期货行业高度警觉,必须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B 光大证券“8·16”损失约1.94亿

  可能面临监管部门警示或处罚

  光大证券18日发布公告,详细披露“8·16”事件过程及原因,称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并可能因此事件面临监管部门的警示或处罚,公司将全面检讨交易系统管理。

  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召开紧急会议,当日午后股票实施紧急停牌并发布提示性公告,同时对上午事件所形成的过大风险敞口,采取尽量申购成ETF直接卖出等一系列措施。

  公告显示,按16日收盘价估算,上述交易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对光大证券公司造成的最终损失以及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还可能随着市场情况发生变化。

  光大证券表示,目前公司其他各项经营活动保持正常,并已通过自有资金、变现部分证券类资产等措施,保证交易正常清算交收。截至目前,光大证券已启动针对包括全资子公司在内的所有交易系统全面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包括量化交易在内的新业务IT系统,关注资金校验、指令校验等前端风险控制节点。公告称,公司将全面检讨交易系统管理现状。

  光大证券透露,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在对相关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本次事件导致公司16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指标超过了100%的监管红线,公司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警示或处罚,从而可能影响公司经营及业绩,亦给公司品牌声誉及市场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质疑

  A A股惊天“乌龙”暴露“内控之殇”

  香港类似事件应急处理可借鉴

  A股“史上最大乌龙”事件,将光大证券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还有亟待修补的券商内部控制机制。一位资深证券界人士表示,出现高达数十亿元的错误交易指令而未获风控系统拦截,只能说明光大证券的内控机制几乎“形同虚设”。

  记者注意到,光大证券曾于今年3月发布《2012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在这份洋洋洒洒万余字的报告中,光大证券表示对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与事项均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并得以有效执行,达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存在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

  2011年9月8日的香港市场上,中国人寿H股突现23亿股巨量买单,实时动用资金高达约433亿港元。究其原因,系新鸿基投资某客户主任错误地输入了买盘股份的数量。而新鸿基投资的交易系统自动将错误买盘拆分为较小买盘,再传送至市场。那位客户主任很快便发现了错误并向其他交易员求助,以取消执行已被交易系统分拆的买盘。这使得最终仅有约3%的买盘被执行。

  而在本次“乌龙事件”中,即使矛头已指向光大证券自营业务,董秘仍以“子虚乌有”回应,并称相关传闻“说明人们不了解光大证券严格的风控”。而当天下午临时停牌后,陷入舆论漩涡的光大证券也仅仅以“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使用独立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的一则简短公告,对这一离奇事件作出解释。

  据了解,经过中国人寿H股400多亿港元挂单事件后,香港当地大部分投资机构都斥资对内部交易系统进行升级,并为每个交易员按照内部级别设定交易上限。在新交易系统下,规模超1亿港元的交易指令,可能需要经过四个层级审批才能最终发出。

  B “内控之殇”并非首次伤了券商

  监管强化后“红线”仍频频被碰

  由于导致大量投资者跟风高位买入,光大证券被指或面临巨额索赔。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史上,光大证券并非唯一因为内控机制缺失“受伤”的券商。2004年1月,由于挪用高达80亿元客户保证金及在自营业务中出现巨额亏损,有着12年历史的南方证券被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接管。次年,伴随重组后的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南方证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而曾为内地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同样因为公司治理结构紊乱、风险意识差、内控机制形同虚设,2005年末被撤销业务许可,2008年进入破产清算。

  近年来,监管层在强化券商内部控制方面屡出重拳。但在监管高压之下,部分券商仍屡屡触碰“红线”。上月公布的2013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平安证券被从A级大幅调降至C级,为其在万福生科造假案中的违规行为付出了代价。

  然而,内控缺漏伤害的,绝非仅仅券商本身。券商在内控制度方面的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不仅让其自吞苦果,还损害了证券行业的诚信形象,损害了整个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立身之本。


(责任编辑:邢晓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