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高管再现离职潮 人员变更已近50起

2013年08月12日 08:25   来源:深圳特区报   林彦龙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高管频频变动,基金经理出现短缺,“一拖多”成为普遍现象。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生存条件不佳,如果股市行情好转,相信将会有更多人“奔私”,出现离职潮。

  11家公司总经理变更

  8月10日,信达澳银基金公告,于建伟新任总经理。这是一周内基金公司第四起重要人事变动,之前三家基金公司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华宝兴业基金任职达10年之久的总经理裴长江离任,将由黄小薏代任总经理一职。华商基金副总经理程丹倩于8月7日离任,中欧基金原董事长唐步因任期届满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转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据统计,今年基金高管人员变更已近50起,其中总经理变动的就有11家基金公司。

  在今年5-6月份,基金刚曾经历了一波离职潮,5月下旬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刘文动离职,之后在一周内,平安大华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平安大华策略基金经理颜正华,万家基金经理马云飞离职,6月份,又有天弘基金高喜阳、汇丰晋信廖志峰、信达澳银周强松、中银基金彭砚、嘉实优质企业和嘉实成长基金经理刘天君、交银施罗德交银先锋和交银主题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史伟也相继离职。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后最多的去处是转型私募,2012年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奔私”曾引起轰动,同年博时基金夏春、华商基金孙建波、易方达江作良等知名人士也奔私。在2007年和2010年,公募基金经理也大量奔私,单是这两个年头就共有37位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阵营。据不完全统计10年内由公转私的基金经理已经达到近百名。

  人才不足频现一拖多

  今年汇添富基金经理曾刚一个人管理八只固定收益产品“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而汇添富旗下另一位基金经理吴振翔则管理了七只产品。

  曾刚的八只产品成绩平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曾引发投资者质疑,而业内人士则表示,“一拖多”正是体现了基金经理人才缺乏的无奈。据统计目前800多位基金经理中有六成管理着两只以上的产品。有基民在股吧上质疑,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同时管理多个基金业绩如何能够有保障呢?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不仅是私募,公募之间的抢人才也十分激烈。众多公募基金已经开始加码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招商基金在业内首次推出了“投资工作室计划”,以开放的投资平台和灵活的激励机制,吸引投资界精英回到基金业。

  而并非所有的公募转私募的基金经理都春风得意,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还有近46只由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出现负收益,表现最差者今年亏损了18.59%。“可能以后会出现双向交流的情况,公募基金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将私募基金经理招至麾下。”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

  年内或还会有离职潮

  几年前由公募转私募的基金经理陈实(化名)对记者表示,他自己的判断,今年内可能还将会出现基金经理离职潮。

  “可能由两个事件引发,一是马乐老鼠仓事件,一是6 月1日实施的基金法。”陈实表示。

  “老鼠仓其实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只要查很多人都会查出事来,马乐事件据说还有另外300个账户受到监控,相信由此引发的离职事件会越来越多,有些人会走为上策。”

  陈实认为,公募基金经理与私募的付出和收入比是不能相比的,同样是超负荷的工作,每日无休的开会、看报告、做调研等,但公募经理一年几百万已经算是很高的,与做得好的私募根本不能相比,所以从收入而言,可以说多数公募经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奔私”。

  “有人认为公募旱涝保收压力小,这忽略了无形的压力,比如公司的人际关系,来自投资者的业绩压力,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股吧去看看,基民是如何骂经理的。”

  陈实表示,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基金法明确了私募基金的“名份”,这也将促使私募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私募基金灵活的操作方式,包括股指期货等衍生产品的运用都是吸引基金经理的原因。

  “我相信只要行情一活跃,就会出现更多的基金经理公转私。”陈实称,“目前行情不好,钱不好募,这是制约私募基金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私募基金发展最快的就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9年的局部牛市,如果今年下半年行情能起来,大家还将会看到更多的‘离职潮’。”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