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钢铁业只是轻度过剩? 是否过剩非一个人说了算

2013年08月06日 16:1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读】新任中钢协协会会长徐乐江公开呼吁,钢铁业只是轻度产能过剩,不要妖魔化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中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钢铁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业界这些年一直争论不断。新任中钢协协会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最新的表态再次让很多人的目光汇集在这个问题上。他说,产能过剩是包括钢铁在内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和观点,不要妖魔化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徐乐江看来,如果按照产能利用率来划分的话,中国的钢铁业规模庞大,回旋余地大,所以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应该认为是产能充分利用了。如果以此为标准,75%-80%之间的产能利用率属于轻度产能过剩。

  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危机是很多人共同的认识。有人甚至调侃:"从最为直观的钢铁企业吨钢利润来看,高峰期能达到1000元左右,相当于一部普通手机。其后逐渐下滑到一公斤猪肉、一瓶矿泉水的水平,后来,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两吨加起来赚的钱还不够买一支冰棍"。相比之下,新任中钢协协会会长徐乐江对钢铁过剩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见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不是像他所说,被妖魔化了?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对此发表评论。

  有关钢铁业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业内存在不少争议。新任中钢协协会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最新的表态引起了业内的讨论。那么,我国的钢铁行业产业过剩是不是果真被妖魔化了?

  叶檀:无论如何,一个行业的产能是不是过剩,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说了算的,而是有可观的指标作为指引的。比如整个行业主要的企业的盈利情况怎么样,如果绝大部分企业是亏损的,这个行业就有过剩的可能。另外一个是开工率的问题,比如大家都购买了非常豪华的机器,但是机器的使用只有75%,其他25%是闲置的;如果到了60%,那就说明过剩非常严重。现在工信部或社会各界都是通过这些指标来恒量钢铁行业的产能确实是过剩的。

  徐乐江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历史的考虑。产能过剩既是一个绝对指标也是相对指标,如果过剩到经济周期非常高峰的时候,仍然过剩,仍然开功不足,就叫做绝对过剩;如果到了低谷的时候过剩,一旦刺激经济,经济大幅增长,钢铁供不应求,产能就不过剩了。

  这种思维还是建立在传统的投资拉动的这种思维方式下去判断钢铁行业的产能是否存在爆发的过程。谈到产能过剩的问题,包括钢铁在内,中国制造业很多行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都被作为产业行业陷入困境的典型,徐乐江作为新任的中钢协协会的会长,同时也是宝钢集团的董事长,他非常了解行业的现状,他的观点的道理依据在哪里?

  叶檀:站在什么身上唱什么歌,徐乐江站在协会的身上就为钢铁行业唱歌。另外,徐乐江他回避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产能过剩有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他是从相对过剩的角度来为钢铁行业辩解,他没有办法来回答为什么每次所有的钢铁企业都顶不住经济下行的压力、效率这么差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出钢了到现在经过屡屡的压缩产量越来越高。

  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是有问题的,背后的控制机制是有问题的,有关方面也出来说现在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刺激常常是不合时宜的,刺激过剩产能的发展;第二,地方保护主义,越压缩,产能越多,对于地方来说,盈利是次要的,GDP才是主要的。

  难道我国的钢铁行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到目前看未来的前景真的就是很悲观吗?

  叶檀:看用什么方式来进行重组、用什么方式来让钢铁行业建立起一个激励机制。并不能说钢铁行业一无是处,钢铁从出钢到高端的钢产都能够生产了,而且像海底的钻探的钢产也可以生产了,这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屡压不下,说明在企业的背后政府出手,否则那些严重过剩或管理效率严重低下的企业,就因为规模大不能退出去,反而并购了别的企业,这就会导致钢铁行业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之前我们在谈钢铁行业的时候经常说,我们过剩在那里?我们产能过剩往往是建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所谓盘条、螺纹钢等等,而在高端的钢铁制造方面,我们依然很欠缺,这也是所谓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有什么办法在未来的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得以解决吗?

  叶檀:这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一个经济周期、人为控制的现象,比如出钢,它好像淘汰了,但是为了刺激经济,基建行业就大发展、房地产就大发展,出钢这一块当然就淘汰不下去,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有利可图。另外,虽然汽车用材等高端钢材相对来说也是产能过剩,而且现在要上马的项目也非常的多,所以现在确实处于结构性过剩。到底哪个钢是过剩的,哪个是不过剩的,哪个是盈利的,哪个是不盈利的,这种选择不应该由外人来选择,也不应该由政府来选择,而应该由企业来选择。这些企业有利可图,盈利越大越会去生产,这就是效率导向的问题,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代思聃)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