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武定县插甸乡安德村农村党员张兴才怎么也不会想到,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还能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羊养殖专业户。
一年前,借“红色信贷”这股东风,张兴才把肉羊养殖创业计划书递交到村党支部,没过多久,他便从插甸农村信用社借到了9万元贷款,并用这笔贷款引进了优质肉羊品种———“大耳朵”。如今,张兴才的羊圈里满是肥美可人的“大耳朵”,它们洁净的皮毛和憨态可掬的模样让张兴才一家乐开了花。他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我家总共养了80多只‘大耳朵’羊,现在不但出售肉羊,还向高桥、猫街等乡镇出售小羊羔,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仅今年就卖出55只种羊,收入13万元。”与记者的交谈中,张兴才创业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张兴才只是云南众多依托“红色信贷”支持而发家致富的农村党员的缩影。
“在云南农村,有部分想创业的困难党员和群众存在发展经济无门路、创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销售产品无信息的‘四无’难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红色信贷’资金的注入,使农村党员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心目中的致富领头人,带动了广大农民创业就业,激发了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的干劲,并形成全社会帮扶困难党员的导向,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红色名片
“红色信贷”把共产党员这一红色名片引入到信贷业务中,扶持农村党员群众走上致富路
插甸乡大古普村委会主任王文会利用10万元“红色信贷”办起了专业合作社,养起了120头猪,100多只羊,种植了40亩的烤烟和30多亩工业用辣椒,搞起了“农家乐”,到年底预计纯收入将达到30多万元,村里入股的群众都将得到分红。王文会微笑着对记者说:“‘红色信贷’不仅圆了我的创业梦,而且还带动了乡亲们入股分红。”
据了解,“红色信贷”是云南农信社与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联合推出的支农惠农金融产品,它把“红色名片”与信贷产品有机结合,以农户信用为依据,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授信额度10至30万元不等,还贷期限为1至3年。对自身创业的党员,授信不超过10万元;对能帮扶1-2名困难群众致富的党员,授信不超过20万元;对能联系帮扶2名以上收入偏低、3名以上困难群众的党员,授信不超过30万元。同时,各地农村信用社结合实际,根据当地党组织推荐,对有一技之长、有好的创业项目、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团员,也可发放“红色信贷”贷款。
云南省委组织部在武定县的挂职干部陈真永介绍,一方面,很多农村党员群众苦于没有资金,迈不出创业致富的第一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由于各种限制,缺乏向农民群众发放贷款的畅通渠道。“红色信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正是由最熟悉群众的基层党组织牵线,对贷款人进行初步信用评估,再加上政府的贴息和风险保障金,从而使“红色信贷”具备了利率低、周期长、额度高、手续方便快捷等特点,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创业资金筹措难问题,打通了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绿色通道。
红色力量
激发党员创业致富愿望,使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致富成为鲜活的样本,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过去,贷款说明你没本事,养不活自家;现在,贷款说明你信用好,致富有门路。”古普村依靠“红色信贷”办起专业合作社的王文会说,“‘红色信贷’受到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都踊跃规划创业项目、抢着提出贷款申请。”
根据武定县农村信用社“红色信贷”管理办法,有借款需求的农村群众在提出贷款申请时,首先把有关材料送交村党总支,村党总支将根据创业项目、个人信用情况等推荐初步贷款人选,再由乡镇党委、政府联合信用社进行审查审批并发放贷款。群众获得贷款后,村党总支将对创业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还贷情况进行督促。同时,由县财政出资按贷款执行利率的50%给予贴息补助,并拿出贷款发放额度的5%作为风险保障金。
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红色信贷”在武定全县范围内实施以来,一年内发放贷款从十几笔增至482笔,金额从上百万元增至1831万元,支持了670多名共产党员发家致富,带动了470多名农村党员和群众创业就业。
红色创新
充分结合“扶优、扶新”和“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的原则,“红色信贷”将继续创新支农
“让困难党员和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不但是省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也是我们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的工作。”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说。
“红色信贷”作为农村党员创业增收致富的贴息贷款,按照“扶优、扶新”和“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的信贷扶持措施。武定县农村信用社在实施“红色信贷”过程中,重点关注有创业能力的农村党员,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找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防范了信贷风险。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点探索,“红色信贷”走出了一条党组织“牵线”、政府“贴息”、农信社“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 ”“四位一体”的农村信贷帮扶新路子,目前在全省推广的时机已成熟。下一阶段,省联社将认真总结“红色信贷”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做大、做优、做实“红色信贷”贷款业务,将其打造成为云南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又一品牌。同时,把“红色信贷”工作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九大高原特色产业”工作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全省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在政策、制度框架内,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服务产品、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通过“红色信贷”培养党员和群众中的致富典型,达到“支持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方经济、促进一个党组织建设”的良好效果。(农村金融时报 余连斌 通讯员 戴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