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完善全期限利率曲线

2013年07月22日 08: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央行日前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对不久前国务院发布 “金融十条”的具体响应。另外一个响应就是,下一步央行将研究让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常规化业务发展。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并不仅是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可以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试点基础资产

  到常规化发展

  回顾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建行和国开行获准首批试点。2007年,浦发、工行、兴业、浙商银行及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第二批试点。以信贷资产为融资基础、由信托公司组建信托型的“特殊目的公司”(SPV)、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流通的证券化框架渐渐确立。但第二批试点额度用完之时,恰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一新兴事物的成长戛然而止。2012年5月17日,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间市场共发行了896亿元规模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相对于不良贷款,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问题对银行业更为迫切。而且,自2013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在新的资本计算方式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面对资本新规的“紧箍咒”,逾百万亿规模的中资商业银行,纵使有意放缓扩张步伐,仍难避免不断高企的“补血”压力。在各商业银行为揽存问题焦头烂额之际,信贷资产证券化被业界视为化解银行资金饥渴的一剂良方。

  再从流动性管理角度来看,基于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今年6月中、下旬发生了流动性紧张现象。商业银行如果通过把质量好、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设计成证券化卖出,以提供流动性,可以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更重要的是,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转移风险和扩大流动性的基本功能,能够促进资金的跨市场流动,其推出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目前shibor利率主要是短端的,而银行的信贷主要是中长端,长期国债以及一些基建类贷款可以看作是长端,那么,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丰富以后,市场上整条全期限利率曲线就出来了。可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重要步骤,信贷资产证券化亦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成为常规化发展工具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了信用体制的创新,打通了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与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之间的通道,是间接融资的直接化,进而构建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应学会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变成常态资产管理工具,以便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运作质量。

  应尝试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常规化业务发展工具。值得注意的是,7月4日,就有一只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新鲜出炉,从而成为证券行业推出的首个基于信贷类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该计划将以阿里小额贷款的债权作为核心资产,运作方对在阿里巴巴网站注册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产进行收购,然后通过资产打包设计成产品,卖给资本市场投资者。

  当然,要关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最主要的是可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质量风险。可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否则可能导致证券化一开始就存在风险隐患。此外,还应关注与SPV有关的风险。SPV是证券化交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扮演着重要角色,SPV必须实现基础资产与发起人和与其自身的“破产隔离”,否则,商业银行、SPV以及证券投资者的利益都将得不到保证。

  另外,过度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可能会降低银行贷款审查的激励,模糊自营和代客业务之间的界限,使得银行不再坚持“客户为本”的理念。因此,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技术和风控能力的具体情况,逐步由浅化走向深化,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严格控制不良资产和没有稳定现金流资产的证券化。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