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不限起飞”新规引发乘客担忧 专家持中立

2013年08月02日 10:27   来源:深圳商报   谭玲娟

  深圳等八大机场已实施的“不限起飞”新政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昨日本报深度报道《过去在地上等以后也许天上等》反响很大,读者对新政实施的效果表示担忧。大多数人对新规的“安全风险”表示担忧,“反正是等,还不如地上等。”不过,专家们对此持比较中立的看法,认为“安全第一”的民航原则肯定不会改变,此政策或许会倒逼民航系统内部改善管理。

  市民态度

  飞机在天上转不如在地上等

  市民李小姐痛恨航班延误,特别是被闷在机舱里又不知道起飞时间的“煎熬”。当听说“不限起飞”政策实施后,她表示,“只管起飞,不管降落,不能解决晚点的问题,天上熬还不如地上熬呢。”

  陈小姐则对飞机在天上盘旋的安全性表示担忧,“每次坐飞机我本来就心惊胆颤的,在天空多一分钟则多一分风险,再说,天上飞也不环保。”

  胡先生觉得天上等“更无聊”,他说,“地面等时还能看看手机,刷刷微博,到了天上能干嘛?只能发呆。”他还表示,如果地面等,晚点还能通知接机人等待,在天上等,“要告知一声都不方便。”

  网上对此事的评论更加热烈,记者粗略浏览了各大网站的跟帖,发现高达九成以上的网民对该新政策不看好。

  专家解释

  绝对不能起飞时不会起飞

  新政也许增加了空中的“安全风险”,是乘客最大的担忧。对此,专家们表示,这种解读也许过于片面。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綦琦表示,“安全第一”是民航的最高原则,这个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空管放行都是在遵循安全的前提下,有既定的程序和规范的,如果天上的流量已威胁安全,不能放行的仍然不放行。”

  某航空公司的吴机长告诉记者,他认为“不限起飞”的政策不会绝对地执行,“各个机场落实到什么程度,还视情况而定。”他表示,空域总是那么多,又不可能影响安全,绝对不能起飞时仍然不会起飞。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原院长、交通运输部部长政策咨询小组委员田宝华也向记者表示,新政策应该不会影响到安全问题。

  据田宝华的解读,航路资源有限,政策上只说“八大机场”不限起飞,可能意味着优先让这几个繁忙的机场起飞,而其他小机场或许会受到影响。“八大机场大多是商务旅客,时间敏感度高,如果机场老延误,旅客就被赶到高铁去了。而小机场游客多点,相对而言对时间要求会弱一些。”而据民航资源网统计,八大机场旅客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0%。

  流量现状

  飞机起降密度还有增加的余地

  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罗先生表示,这个政策的积极方面,在于可以减少人为原因的流量控制,“应该能挤出一点水分”。

  上述吴机长也认为航路上有一点“空间”,“航路上其实不堵,应该还没有处于饱和状态,如果积极推动飞机上天,会促进空管增加航路密度。”他还表示,过去经常以目的地流量状况,要求出发地限制起飞的做法不尽科学,“比如深圳飞西安,现在西安机场拥堵,就要求深圳也不能起飞,可是2个半小时之后西安是否还拥堵暂时无法预料,显然浪费了大家时间。”

  田宝华则介绍,其实以往的“流量控制”本身就不科学,“因为流量控制在中国缺乏标准。”他解释称,一般国际上两架飞机的降落时间间隔为100秒,但在中国通常间隔2分钟以上,这就意味着飞机密度增加还有余地。“洛杉矶机场三条跑道经常同时起飞,同时降落飞机,但在中国,通常不同跑道之间的飞机起降也会有间隔。”但田宝华表示,国际标准对空管和飞行员的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积极意义

  倒逼民航系统改善管理

  綦琦认为,这次政策出台后,众多媒体的质疑,以及网友的嘲讽也许是一种误读,不管如何,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在空域资源暂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这种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綦琦认为,“不限起飞”其实是将前端航空公司、机场与旅客的矛盾,转化为民航系统内部的矛盾,“以往民航系统的后端可能感受不到这种紧迫感,但飞机上天后,各系统内部都得积极应对,实际上是倒逼民航系统内部去改善管理。”

  此前不久,民航局李家祥也曾表示,航班延误迟迟不能改善的关键,是20%的空域资源太有限,但民航系统内部也存在很多待改善的地方,涉及航空公司、空管、机场等多方面,下半年还将对航延的责任单位进行重点整治。


(责任编辑:代思聃)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