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产能过剩矛盾未解 下半年经济增速难见明显回升

2013年08月02日 07: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PMI数据来看,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的基本格局。上半年各月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都保持在50%以上水平,经济发展仍处于温和增长的景气区间,即保证了适度增速,也有效控制了通胀。下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仍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仍在继续,增速难见明显回升,预计在7.4%至7.9%区间小幅波动。

  产能过剩矛盾未明显缓解

  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这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是世界经济处在调整过程中,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增长动力减弱,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在下降。上半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虽然保持50%以上,但处在较低水平,并时有波动,5、6月份均为50.6%,略高于4月份,显示世界经济增长较为温和。

  二是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正在形成。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在经历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呈现台阶式下降的特征。我国也不例外,不可能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同时,土地、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大。低土地成本、低能源成本和低环境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从高速增长台阶向次高速增长台阶过渡是必然趋势。

  三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改造、提升,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需要过程,短期内难以发挥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减缓也不可避免。

  下半年,虽然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保持平稳适度增长具有基础和条件。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企业预期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等主要分项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回升。PMI数据显示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积极变化:

  一是需求稳中趋升。新订单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当前市场需求稳中趋升。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较为显著。该指数虽然仍处在50%以下,但较上月回升1.3个百分点,达到49%,预示后期出口恢复性回升。

  二是价格稳中趋升。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一直较为低迷。与之相应,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3月份由之前55%以上的高位,回落到略高于50%,随后连续3个月处在50%以下。本月出现明显回升,达到50.1%,较上月上升5.5个百分点。在调查的企业中,有19.5%的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一比重较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带动了市场价格回升。

  三是企业经营稳中趋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达到56.4%,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反映出当前企业预期有所转好。受此影响,企业采购有所增加,生产有所加快。采购量指数由6月份的49.5%上升到50%,原材料库存指数由47.4%上升到47.6%。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达到52.4%。

  值得注意的是,小型企业PMI指数连续两个月上升,本月达到49.4%,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逼近50%荣枯线。今年以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激发企业创造力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最近几个月,国家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清理收费、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PMI指数反映出这些政策措施目前正在显示成效,企业心理预期受到提振,小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四是就业稳中趋升。从业人员指数为49.1%,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从业人员指数普遍回升,尤其以小企业从业人员指数回升最为明显,较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达到48.3%。

  从上述情况来看,下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仍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仍在继续,增速难见明显回升,预计在7.4%-7.9%区间小幅波动。

  当前经济走势总体平稳,但经济运行的问题仍突出表现在产能过剩矛盾未见明显缓解。生产指数为52.4%,高于新订单指数1.8个百分点,差距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从企业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解决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订单不足、资金紧张等问题。

  宏观调控要有新思路

  面对当前变化中的经济形势,应全面客观地去把握经济发展的格局与走势,更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着眼点要有新思维。在潜在增长率下降、增长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背景下,刺激性经济政策只能在短期人为拉高增长速度,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矛盾,为调结构、转方式带来更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宜运用刺激性政策追求较快的增速,而是应该合理设定宏观经济调节目标,运用新的增速标准判断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引导社会经济增长预期。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心要向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转变,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就业与收入增长,而不单纯看速度。偏重于速度,很容易引发新一轮建设和投资高潮,加剧结构性矛盾,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以有效推进。

  其次,对于宏观调控要有新思路。从长远发展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创新发展。一是加快体制创新。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应该更加注重于“调”字,就是要更加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的问题让市场解决。对于政府调节经济要有新举措。在科学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同时,更要考虑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促进内生增长机制形成,着力培育长期增长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化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快模式与方式创新。要通过转型升级推动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式的创新。转型升级的内容很多,但最关键、最突出的是流通方式的转变。流通方式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解决商流问题,也就是要创新交易方式。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新交易模式,利用电子商务集成性特点来整合分市场资源,提升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的成本。另外一方面,需要解决的是物流问题,要针对当前在流通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效率较低,成本高的状况,从转变与提升物流管理方式入手,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渐形成高效、有序、比较安全的物流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效益和质量。

  三是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