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对基金经理监管的缺失 基民躺着中枪

2013年07月31日 07:18   来源:国际金融报   ■ 苏渝

  上周末,基金业又曝出老鼠仓事件。在李旭利老鼠仓一案后,又传出原博时基金经理马乐涉嫌老鼠仓被控制的消息,且账户资金总额最高时有10亿元。马乐何许人也?他在2011年4月12日至2013年6月21日期间,曾任博时精选的基金经理。目前,马乐已辞去博时精选的基金经理,本人被有关部门控制调查。

  提到“老鼠仓”,就不得不想到《硕鼠》。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老鼠”之所以“硕”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贪婪。所谓“老鼠仓”是指机构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或亲属、关系户、利益分享者的资金在低位基金建仓前买入,再用募集资金拉升股价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于基金卖出获取暴利。“老鼠仓”盈利之巨的核心是无论怎样洗盘,不翻数倍不到基金卖出目标位而坚决持股不动,绝不在中途卖出。“老鼠仓”无风险的损公肥私属于利用内幕信息以及运作资金的优势炒作股票,涉嫌利益剥夺和内幕交易。

  最近,深交所的交易监控系统查出,有一个资金总量达10亿元的账户,其仓位特别是小盘股的仓位,与博时精选的仓位高度重合。监管部门顺藤摸瓜,还查出了另外一个隐秘账户,该账户可能是由马乐间接控制,账户资金从不到1000万元通过股票操作炒到了3000万元。也就是说,目前马乐涉嫌向上述两个账户进行利益输送,先自己买入,后基金买入,先自己卖出,后基金卖出。如果事情属实,这可能是公募基金史上最大的老鼠仓。

  长久以来,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老鼠仓”在基金界是公开的秘密,尽管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防范这种假公济私的手法,但由于采用的是要求基金经理上报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账户资料的方式,这一制度性的缺陷,使得对基金经理的监管形同虚设。在现实中,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不仅不会使用上报的账户,甚至连亲属账户也很少使用。有的甚至是用的死人资料开的户,使你查无可据。我们就拿“老鼠仓”第一案上投摩根基金旗下成长先锋经理唐建的老鼠仓行为被中国证监会查实来看,唐建并不是被监管部门直接查到的,而是因个人生活问题引发家庭纠纷,最终身边人“大义灭亲”,向相关部门举报的。尽管唐建被上投摩根基金除名,并被公安部门限制出国,但不知还有多少硕鼠仍然藏在仓内。“老鼠仓”如果不根治,不仅暴露了监管的薄弱,更是体现了基金业内“信托责任”理念的缺失。因为基金经理十分清楚,他们操作的平台是无数基民搭建的,他们不仅要对基民诚信,而且要对整个资本市场“三公”原则负责。

  在美国等国外基金行业中,为解决基金经理的利益问题,基金经理可以买卖股票,但是不仅需要将交易信息定期向监管部门申报,而且要遵循一种“交易优先次序”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基金经理要将客户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在为自身利益采取建仓之前,必须先让客户首先建仓。卖出时也是客户优先。一旦违反这些原则,将受到吊销执业资格的处罚和承担刑事责任。这种“交易优先次序”我们难道不应该效仿吗?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