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摸家底”有必要防止“一刀切”式剧烈去杠杆

2013年07月30日 06: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政府性债务审计风暴、钱荒“第二季”料上演进一步恶化了短期经济增长前景。但对政府“摸清家底”的行为不宜过度解读,且有必要防止“一刀切”式的剧烈去杠杆。“摸家底”后如何通过地方债务分类处理、置换、完善地方举债机制来稳步去杠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影子银行透明化的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市政债的税制改革等路径来实现温和去杠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杠杆再造。

  2009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规模快速扩张,使得经济杠杆率上升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恶化,在目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地方债务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趋升。此外,地方政府债务和实际的投资活动相联系,相当程度上都有对应的资产,不宜把其视作纯粹的债务看待。因此,此次政府债务审计将是对政府债务的全面摸底,若能厘清资产和债务,将有助于政府债务的分类处理和化解存量债务金融风险。

  “去杠杆”灭掉的是低效、无效的需求,但可能会加剧经济短期减速,在此过程中,调控部门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来避免短期阵痛的剧烈化,并建立和完善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

  首先,定向抑制特殊主体的融资冲动,推进影子银行体系阳光化、规范化。当前货币政策的运用受到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极大限制,摸清政府债务家底,有助于清理挤占信用的低效部门,释放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今年5月底以来的“钱荒”,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机构借“短”投“长”,冲击短期流动性,长期资产的一大部分即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地方融资平台面临的货币条件松,而其他诸多实体经济部门面临的货币条件紧。这种结构矛盾既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压,也导致金融风险继续累积,且反过来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保持较高的利率可能达不到倒逼资金流出地方融资平台的效果,反而会提升全社会融资成本。为此,在中国现行体制没有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借助行政手段来定向抑制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等特殊主体的融资冲动不失为一项可行之举。但这两大主体主要融资来源和最大的风险积聚点均为影子银行体系,强化监管,推进影子银行阳光化、规范化已是迫在眉睫。

  其次,加速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完善市政债制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省以下的分税制没有形成,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不足。

  目前所得税60%上交中央财政,40%留给地方财政,但是在地方四级财政中如何对该款项进行划分,并没有一定之规,这导致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只能通过融资平台等方式筹集资金。若能推动中央、省、市(县)三级的分税制改革,将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财务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市政债制度,有利于让隐形负债转化为公开的政府直接负债,易于风险早期识别和化解,而对风险较大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会以较高的乃至惩罚性的利率抑制其融资能力,也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避免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此外,完善基础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开展城镇化建设,继续推动铁路建设等有效投资,需要建立更为规范的投融资体制,其中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投资主体不可或缺。未来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投融资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流程,用一些标准的程序来规范法人的行为。预计地方债务规模摸清之后,对债务的重组、置换有望展开,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加速推行,推动地方政府发债也将有更为明确的指向。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