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9日讯(记者韦伟) 昨日,审计署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前一日,坊间就有传闻称,国务院7月26日下午发特急明电,要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暂停所有项目开始培训,本周进驻各省市。而审计署昨日发布的消息则证实,一场专门针对政府债务的审计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前两次审核结果均不容乐观,中央已注意到地方黑洞
据悉,此次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并非第一次,在此消息发出之前,审计署曾先后两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审计。
有媒体报道,2011年,审计署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发现,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107174.91亿元。2012年至2013年审计署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抽查”结果也不容乐观。
这两次审计结果,审计署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报告,也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今年6月,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审计报告时提出,地方债风险不容忽视,关键要摸清底数,加强监管。
关于债务总规模,一个被媒体广为引用的数据是今年4月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估计的。项怀诚说,目前中央政府债务大约在7万至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估计为20多万亿元。他认为,这些债务优良率为95%到98%,且大体上是内债,占主体95%到98%。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曾坦言,目前我国存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等问题。
专家叫好:通过摸底加强风控
知名经济学家叶檀在文章《是时候全面重估地方债风险了》中指出:与以往对地方债务的审计相比,此次审计级别高、覆盖面广、试图全面重估中国地方债务风险。这意味着,此前的地方债审计数据已经滞后、定点样本筛选未能全面反映地方债务风险,此次审计结果如果透彻准确,起码可以完全三项任务:确认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债对经济与金融的渗透度、确认地方债务的金融风险有多高、未来需要通过什么手段化解金融风险。
据京华时报,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政府性债务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中央财政债务每年在人大报告里面都有所体现,这次审计可能主要是了解地方债情况。自2011年后,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债基本就没再统计过,通过这次审计可以摸清地方债规模,有助于了解地方债风险,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一些地方未来几年将陆续进入还债高峰,银行贷款风险增加,通过这次审计了解各地还债能力,也可以提早做好准备,防止一些地方可能出现破产的情况。
一片叫好声出现的同时,也有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说,银监局暂停融资信托发行,要密切注意风险发生,特别要注意不能完全掐断融资信托发行,既要缩也不能断,要清楚有些地方已经是以发新债来还旧债了,一旦断奶危机可能即刻就发生,而且引发传染性连锁反应,这才是最危险的,“如果下手太狠,由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危机便马上发生。”
也有分析师担心,如果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过高,偿债压力过大,在国家严管的背景下,可能被迫压缩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当地公路、基建等上市公司未来业绩预期。
中国城市肯定不会上演“底特律破产”
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破产事件还未走出公众视线,审计署的突然出击,让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中国是否会有城市像底特律一样在这次行动之中破产?
中债资信有评论指出,底特律破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产业结构单一,稳定性差;人口急剧减少,税收大幅下降;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公共服务支出需求,政府财务赤字,形成恶性循环。而中国存在着和底特律一样产能单一、债务规模较大的城市,如长春、鄂尔多斯和马鞍山,当支柱产业衰退后新兴产业起不来,这些城市就会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
对此,京华时报报道,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教授郝振平指出,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才会出现地方城市政府财政方面资不抵债后,中央政府不予援助,而任其破产的问题。他认为,国情不同,这种情况在我国应该不会出现。鉴于目前我国财政整体财力还是处于增长区间,而且财政收入总额巨大。即使地方政府资不抵债,甚至出现运转困难的问题,中央政府也绝不会袖手旁观,而肯定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兜底方式救援相关地方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