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表示,截至2013年6月底,国内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量达9.89万亿元,占中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80.5%。
与此同时,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过5万亿元,约占中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产品存量的60%。目前,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已经成为中国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主板市场。
宏观经济分析师张大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逼近10万亿元的规模不小,但是也不至于立刻产生金融风险。
企业融资手段
据张大志分析,交易商协会对外公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量的上升,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发企业债。由于国内企业数量发展的迅速,导致近几年来债务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一直以来,企业都存在贷款受限,融资困难的情况。企业为了生存,就通过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取发展资金。”张大志说。
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王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从2009年开始进入银行间市场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作用很大。
“债券融资的融资规模大、融资时间长、利率低,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需求,节约了企业成本。”王女士认为,交易商协会也为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了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和发展问题。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有效发挥了对经济的润滑作用,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格局正在发生明显改变。”
过量有风险
张大志认为,债券融资确实具有稳定、受政策影响小的特点,可以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紧张局面。但是规模过大的债务融资却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
“企业借债,获取发展资金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纷纷破产,那么他们之前的巨额债务就会造成金融市场系统性的风险。“张大志认为,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好事,但是对于这种债务融资规模,依旧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逼近十万亿不是一个过于可怕的数字,但是也需要相关机构保持一定的警惕。”张大志指出,相关部门对于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信息也要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交易商协会方面也对外介绍,为进一步规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存续期信息披露行为,提升自律规范文件的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交易商协会加强后续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对存续期各类市场参与主体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形成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信息披露表格体系》(《存续期表格体系》)。
记者了解到,《存续期表格体系》是存续期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是债市后续管理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有利于提高相关信息披露自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发挥市场监督作用,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助推市场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