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正常每年有个7%的增长,这样再增长10年,那么我们的GDP差不多要翻一番,就从现在50多万亿元到100万亿元。如果是100万亿元的话,假设按照证券化率1∶1的话(2007年A股的证券化率为1.3∶1),十年以后我们的市值应该在100万亿元,现在也就20多万亿元,也就是还有5倍空间,指数差不多应该到1万点。”知名私募基金经理但斌在博客里这样写。
在行情低迷、消息平淡的上周末,一位知名私募基金经理的豪言壮语,成为夏日炎炎之中,撑起瞌睡难挡的股民眼皮的火柴棍。深圳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但斌在其博客中表示,短期内A股市场大涨大跌都很难,但他看好A股的长期走势,看好消费、医药,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对于今年A股创业板迭创新高的走势,但斌表示,创业板走强有其内在逻辑,存在投资机会,但是风险很大,个股需要精挑细选,因为创业板大部分企业明显是传统企业,并不是真成长。
查阅A股历史上曾经喧嚣的万点论,记者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但凡有业内人士、券商研报、“名嘴”等抛出万点论之后,沪深股指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大幅下跌,诸多机构资金则是夺路而逃,因此有长沙股民将万点论斥为“机构撤退的集结号”。
对于但斌的豪言壮语,长沙资深股民罗先生亦不以为然,他借用了一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调侃称:“听了这个以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A股进入新世纪以来,万点论就没有一次是喊得应的,倒是作为反向操作指标还不错。”
针对但斌根据GDP增长推断A股涨幅的思路,罗先生也认为不靠谱,直言“股市晴雨表失灵了”。市场人士也指出,上证指数自2000年以来“上涨幅度为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幅度一直是世界领先,A股市场却屡屡“熊冠全球”,这实在与基本面大相径庭,难怪有人说:“现在炒股还在谈基本面的,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相关链接
A股历史上的万点论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创出了6124.04点的历史纪录。不少业内人士集体唱多,认为沪指很快就会冲上万点。随后,欧美爆发金融海啸,一年之后的2008年10月,沪指暴跌探底1664.93点。
●2011年1月,股评“名嘴”赵笑云表示,2011年的下跌将是未来大牛市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下跌,2012年之后将会展开上证指数奔向万点的长期牛市。
●2011年3月,东北证券推出研报《超级大牛市已经起锚 上证综指万点不是梦》,认为未来10至15年时间将可能是A股市场投资的黄金时期,上证指数万点也只是其中一个波段。当时,沪指在3000点左右,而2011年沪指大跌21.68%,收盘于2199.42点。
●2013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知名对冲基金沛石资本CEO汪义平宣布,他预计上证指数一定会到万点,给出的时间期限是“未来10年”。当时,沪指在2300点以上,目前在2000点一线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