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稳定预期稳住信心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4)
2013年07月24日 07: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2013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相比前几年经济数据两位数的高增长,7.6%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担忧,经济运行会不会步入下滑通道?国家会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和持续健康。会上还明确提出了调控的边界,“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经济政策既不会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调控政策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调控框架,创建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和环境,这一点对于稳定人心、稳定信心非常重要。

  当前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政策改革红利持续稳定释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下限),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上限)。尽管二季度数据有所下滑,但仍在合理区间内,所以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主线应该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释放改革红利,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劲,以促进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近半年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新变化,调控框架和调控思路的创新所带来的改革红利正在持续释放,这对于稳定预期稳定信心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事实上,政府的“托市”或“救市”行为并不一定能带来市场利好。以房地产为例,房价一直“扶摇直上”,让老百姓“望房兴叹”,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不可谓不多,然而结果却是“屡调屡涨”,房价尚未回归合理区间。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性和全面性,还容易留下后遗症,使政府的调控行为陷入被动。而且,政策调控过于频繁,会打乱市场信号,打乱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让社会资金不知所措。

  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政府首先明确了调控的框架,同时在区间上下限的设定上,保持了对前阶段的延续性。从国务院机构调整到下放审批权限,出台了一系列着眼长远的改革调控措施。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促进经济增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无疑是关键点。“简政放权”能够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这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即便是经济数据出现一定下滑的情况下,也没有为单纯追求短期效果而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充分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更注重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

  增速下调是主动调控结果 政策预期不再随机

  经济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无疑将是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的重要保证。稳定的政策环境释放正确的市场信号,也为市场主体研判经济形势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市场预期稳住了,企业才能够静心筹划,进一步朝预期目标迈进。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都希望国家稳定政策,不希望政策来回摇摆,扰乱市场信号。而调控政策反复无常也会浪费前期所投入的调控成本,降低政府政策持续性和信任度,给今后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特别突出了政策的可预期性,加强了前瞻性,主动调结构,明确区间运行,不轻易出台会引起大幅波动的政策,让市场对政策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其实,对于GDP7.5%的下限选择原本也体现了政策的连贯性和调控力量的持续释放。经济增长从两位数到2012年的7.8%,再平稳过渡到今年的7.5%,也是为了保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我国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也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有关,同时,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

  稳定市场预期 就是稳住了人心稳住了信心

  市场预期与信心问题对于经济运行意义非常重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提名者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希勒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引起的,即人们不断变化的信心、诱惑、嫉妒、怨恨、幻觉,特别是对经济本质的认识引发了危机,这些因素皆属于被传统经济学理论抛弃的“动物精神”的范畴。其中信心是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是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对行为未来发展状况的良性预期。20世纪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人们普遍丧失信心,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就业率下降,许多未倒闭的企业也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相反,当人们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稳定预期时,就会自发地去投资和消费,有消费就拉动供给,有供给就拉动就业,个体和社会的经济活动就可以持续,相反人们的无端恐慌则会把经济运行的节奏搞乱、把消费和投资的步骤搞乱。当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内,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担忧,需要的是摈弃悲观心态,对经济结构调整充满信心。

  所谓“天下事、识为先,预则立、不预则废”,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正在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保持政策的持续性、连贯性,就能稳定市场预期,稳住人心,稳住信心,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7.5%的预期目标,要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为市场和社会创造一个稳定的预期和环境。” (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相关阅读: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1)——“合理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2)——上半年经济工作亮点频现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3)——宏观调控九大新视角 解构经济政策新理念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