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的GDP增长率为7.6%,中国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增幅双双回落,分别比第一季度回落4.9%和8.0%。而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欧洲经济仍然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家们面临着“不得不转型”的选择。
在7月22日举行的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业内专家纷纷表示,中国企业转型的关键是管理创新,而当前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还是偏向保守,需要不断地“拆围墙”才能达到创新管理,使企业成功转型。
关注劳动生产率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尽管GDP增速连续七个季度下滑,但上半年7.6%的GDP同比增长率依然领先许多发达国家。然而,业内专家却指出,这样的GDP增速并不值得骄傲,反而应该从对GDP的崇拜中脱离出来。
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当日的论坛上强调,一定要把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崇拜转为对劳动生产率的崇拜。投资可以拉动GDP,可以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但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成思危说,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第二,但是劳动生产率还有很大差距。成思危表示,以每人每年创造的增加值作为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在世界十大农业生产国里,美国、日本、法国每人每年创造的增加值是3万至5万美元,而中国大约是300至500美元。这一水平如果不提高,很难实现现代化。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据介绍,前30年,中国的产业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及引进国外装备,这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瓶颈”时很难把握产业升级的主动权。成思危认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管理水平都非常重要,以免企业形成“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管理”这样的局面。
将管理创新看成艺术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他指出,作为企业的创新包含五个方面,包括新产品开发、引入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资源、创立新的组织。然而,如今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创新远不止这五种情况。
“作为一个企业家,创新是一个抉择的过程,企业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创新,他到底选择在什么方面创新,这里面不是简单的科学问题,更多是艺术问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指出了管理创新的“艺术特征”。
“学院只能教授基础知识、创作方法或规律,‘修行’只能靠自身,让人们自己摸索。”成思危向企业家谈了自己对管理的“艺术”领悟。
“有些企业习惯于跑银行,多弄点贷款授信;搞好政府关系,拿点优惠政策。其实最关键的是要把职工当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真正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员工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像西方只讲严格的制度是不够的。”成思危表示。
林左鸣认为,“创新进程具有选择、渐进、螺旋式的特征,创新的过程看似五花八门,但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把握创新发展的规律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强调,创新的主体核心是企业家,只有企业家真正将管理创新看作一种艺术,并寻找创新的规律,企业的创新才会成功。
思维转变应“拆围墙”
作为创新的主体核心,企业家的思维该如何切实进行转变呢?对此,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表示,“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拆自己的‘围墙’。”
罗康瑞表示,“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一定是需要冒险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有冒险的思维、习惯和胆量。”他认为现在中国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还是偏向保守,社会没有给予失败者宽容的空间,很多人怕做错事,不敢冒险和创新。
仅靠单一创新模式的企业很容易陷入困境。林左鸣以联想为例指出,在个人电脑方面,联想面临着iPad的强烈攻击,但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果断采取了其他措施,联想控股在白酒、化工、矿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实施了数起并购。这种打破传统管理学思维的创新,使得联想控股很好地存活着。
除了企业家的思维需要转变,罗康瑞还认为城市的“思维”也要转变,给予企业创新更好的土壤。他提出,“转型发展不仅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转型。上海现在的目标是要向创新型的城市发展,这就需要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都能有冒险、创新的思维习惯,包括城市规划的理念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