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图
■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 张竞怡 见习记者 夏妍
■ 本期嘉宾:
袁志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庭宾 中华元国际金融智库创办人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于 研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
边晓瑜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
编者按:
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争论这几年一直众说纷纭,而最近的“钱荒”、贷款利率“松绑”等更是将影子银行推向了舆论漩涡。7月22日,标准普尔在最新报告中表示,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利率市场化加速,这可能与银行表外资产及非银行融资的快速膨胀有关。报告显示,影子银行的膨胀已经削弱了央行对国内信贷环境的影响力。那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快速增长?利率市场化对影子银行又能产生多大影响?
话题一
与土地财政捆绑?
房地产是中国“抗风险能力”最强的行业,在通货膨胀高企、投资渠道狭窄等因素刺激下,房地产投资是游资、基金、信托等资金的第一选择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诺亚财富发布的上半年投资策略显示,从2013年上半年的信托业数据来看,以贷款运用方式为主的资金信托仍将是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贷款信托占资金信托余额的46%。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是最主要的投资领域,余额占比分别为26%和9%。土地财政与影子银行是否有捆绑之嫌?
边晓瑜:房地产是中国“抗风险能力”最强的行业,在通货膨胀高企、居民增收困难、投资渠道狭窄、硬性需求居高不下等因素刺激下,房地产投资是游资、基金、信托等资金的第一选择。而地方政府依靠卖地为生的做法不具可持续性,国家层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收紧必将恶化投资者的营收状况,“影子银行”也将成为重点监控对象。
鲁政委:土地财政和影子银行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循环的。
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7225亿元,同比增长了32.1%,第二季度增速比第一季度还高了2.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了26.4个百分点。这中间,大量资金来自影子银行。
从地方政府来说,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无可厚非,并且也无法根除。其实,美国的地方政府也是依靠土地财政的,但我们要做的是让这部分如何更透明更规范地使用。因此,不用过于恐慌,多一种融资方式、多一种收入并不是坏事,更多地是要合理利用。
袁志刚:房地产发展的背后,就是土地财政。中国的主要投资集中在三部分,房地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其中,制造业的投资始终不旺,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出口不好,二是产能过剩。
因此,投资就转向另外两个部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而这两部分投资其实是密切相连的。因为如果没有土地财政的背后支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不会很旺。
过去土地财政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然而过去正确的事情,如今却产生了矛盾。其中就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干预太强,导致房地产泡沫化,而这必然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土地财政也随之无法持续,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那么,要想经济健康地发展,挤出房地产泡沫,治理影子银行就显得很重要了。
话题二
风险是否可控
影子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错配。本来就是低风险的资金应该配到低风险的投资对象。但却被投资到了高风险的对象上,给了投资者低风险的错觉
据报道,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目前已经部署多个部门摸底影子银行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由于计算口径不同,当前影子银行的规模,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多家机构此前估算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从5.8万亿至30万亿元不等。那么,缺乏透明度、管理混乱、高杠杆率、高期限错配、高流动性错配和高风险错配等诸多问题缠身的“影子银行”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张庭宾:在当今央行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情况下,2013年4月,社会融资总额为2.54万亿元,5月份骤降到1.19万亿元,6月份更下降到1.04万亿元,整体紧缩的氛围下,影子银行是收缩的。
“影子银行”目前的规模并不是问题,“影子银行”本身已经在有效监管之下。但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可能会恶化“影子银行”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再加上热钱加速外流,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可能变为常态。流动性风险将使“影子银行”系统内的资金借贷违约率上升,一旦资金链断裂,“影子银行”大面积崩盘,可能再传导回银行系统内,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于研:“影子银行”还远没有到引起金融危机的程度。引起金融危机必然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金融体系由四部分组成:监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只有四个组成部分都有问题了,监管失灵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金融危机。
而中国监管层对金融工具的推出异常谨慎,且自2012年底华夏银行理财产品巨亏引发关注以来,监管层已经加强了与“影子银行”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因此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危机。
袁志刚:影子银行的存在是肯定有风险的,比如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风险错配等都会造成系统性的风险。但是如果国家给予相关的重视,有关方面的改革继续推进的话,影子银行规模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鲁政委: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它降低了交易成本,表现出更强的客户导向性,拓宽了客户的融资渠道。
影子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错配。本来就是低风险的资金应该配到低风险的投资对象。但是事实上,却被投资到了高风险的对象上,给了投资者低风险的错觉,中西方的影子银行的风险原因皆在此。正是因为投资者一开始觉得投资对象没有问题,却在最后发生了问题,导致惊慌撤资,造成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
边晓瑜:短期内“子银行”仍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国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多重问题很难得到有效修正,“影子银行”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游走于国内市场。“影子银行”若大行其道必将对金融系统安全造成重大冲击,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将受到不良影响。
话题三
有何治理之法
治理银子银行,就是既要利用它的好处,又要避免它可能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将投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避免风险错配,让国家相关政府在“看得着”的情况下监管
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还没形成庞大的体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有很大差别,而且已处于监管部门的视线下,所以危害性还未显现。不过,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作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一旦让国内的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该如何治理“影子银行”?
袁志刚:不可以一刀切,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理。若是直接禁止,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经济实体的发展,甚至让原本就冷淡的制造业投资雪上加霜。
当然,影子银行目前肯定是个隐患。所以如今的办法,第一就是警觉,阻止它的继续发展。第二,是想办法改革,靠未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也就是用空间和时间来置换这个问题。
鲁政委:影子银行的治理,肯定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整治影子银行千万不能禁止,我认为合理的方式是规划。
治理银子银行,就是既要利用它的好处,又要避免它可能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先分析它会产生风险问题的根源来看——风险错配,所以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将投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避免风险错配,让国家相关政府在“看得着”的情况下监管。
而且这样也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到了风险所在,了解到自己投资的产品拥有怎样的风险,就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就和买股票一样,股票涨跌,股民们一开始都有了心理准备,之后亏本也不会造成过大心理偏差,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地纷纷撤资,最后造成系统性危机。
总而言之,影子银行真正着眼点应是充分揭示投资标的风险,让投资人自己选择。如做到这一点,就能发挥它的便利融资、拓宽投资渠道等作用,同时控制风险。此外,在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要控制住影子银行光管金融机构还不行。因为存在很多审批项目,但财政拨款不足、贷款不足、发债不足,中间的资金缺口都需要填补。
于研:“影子银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应该一刀切。“影子银行”的存在是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有障碍,中小企业在银行借不到钱。
我们发现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后,市场才逐步关注PE这种融资形式,金融脱媒(即金融非中介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除了PE外,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抢客户、抢市场,银行不甘于被金融脱媒,就产生了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新的合作形式,进而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
不过,新合作形式中有很多监管不到位的地方,有较多政策漏洞,必须纳入监管。
边晓瑜:“影子银行”之所以在中国大规模存在,跟中国银行系统的服务性较差有直接关联。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金融系统占据支配地位,而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却不够到位,服务质量、监察管理方面更被投资者诟病。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影子银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有效举措。
话题四
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对于那些经营风险较大、议价能力弱,又不得不贷款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难免会提高贷款利率,会让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化,这样一来“影子银行”就更有需求
央行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步伐快于预期。多位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此举并不能彻底解决目前影子银行的一些问题,但是传递了监管层整顿影子银行的重要信号。那么,利率市场化对于影子银行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
袁志刚:中国影子银行的最大风险是高昂融资成本,而实体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的资金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借新还旧和债务展期成了有些依靠“影子银行”的企业的惟一选择,一旦遭遇冲击,整个链条的参与者都会受波及,中国式“庞氏骗局”也将出现。利率市场化是一场重大的分配改革,是促进金融业反哺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
张庭宾: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可能会恶化“影子银行”问题。 “影子银行”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企业融资困难,寻求变相融资途径;另一方面是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资源。
对商业银行从优质客户身上获得的贷款收益将大幅下降。众所周知,中国银行业利润丰厚,原本其中70%源于存贷差。现在取消了贷款利率限制,即意味着优质客户的贷款议价能力大大提高,各家银行在竞争之下,势必大幅降低给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这会让好的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央企获得更加廉价的资本。
对于优质客户的损失,商业银行势必会“墙内损失墙外补”。对于那些经营风险较大、议价能力弱,又不得不贷款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商业银行难免会提高贷款利率,获得较高的利润,以弥补优质客户的利润损失,即会让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化,这样一来“影子银行”就更有需求。
鲁政委:银行贷款“降价”并不表示信托和地产私募也降价,至少这个情况在年内不会改变。因为之前在银行借不到钱的投资商还是必须通过信托和地产私募融资,该付多少利息就付多少利息。而且,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让很多投资者融资的范围空间更大,平台更广,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由此可见,央行此举并非意在打击影子银行,只是提高贷款利率主体的议价话语权,对股市形成利空。
于研: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市场竞争,在竞争的带动下,银行、金融机构都会加速创新,新的金融工具也会产生。但创新的背后自然会有风险,如果监管不到位的话,就会产生“影子银行”现象。
因此,要及时防范风险,不能让影子银行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必然有影子银行的身影,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工具来管理这中间的风险,如存款保障制度、外汇期货等。
但是,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又不能监管过严,束缚了金融机构的手脚,妨碍了创新。这就要考验监管艺术了。
【他山之石】
欧盟如何监管影子银行
■ 本报综合报道
据金融稳定理事会初步测算,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由2002年的21万亿欧元增至2010年的46万亿欧元左右。这一规模是金融体系总规模的25%至30%,或银行总资产的一半。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占其金融体系的比重更为显著,达35%至40%。
然而,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预测,2005年至2010年,欧盟金融中介资产规模占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比重强劲增长,而美国这一比重却在下降。从欧盟成员国来看,2005年至2010年,英国该比重由10%上升至13%,德国由4%上升至5%,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保持在6%和2%不变。
欧盟已计划扩大目前的规则范围至更多的机构和业务,以全面覆盖监管对象、应对系统性风险并增加未来规避政策的难度。
当前,欧盟正在拟定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关于监管影子银行的立法建议也已列入2012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议事日程,一些成员国也就影子银行监管业务制定了补充规则。
(一)直接监管
对部分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直接监管:欧盟已经实施了直接规范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的措施。例如,就投资基金而言,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已经解决了部分影子银行问题。要求资产管理公司监管流动性风险并运用流动性管理系统。运用新的杠杆率测算方法,监管当局可以更直接对回购协议或证券借贷等业务进行监管。
(二)间接监管
通过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监管措施来对影子银行进行间接监管。例如,重审资本充足指令,并对2011年11月签发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正。
(三)扩大监管范围
将目前的审慎监管规则的范围扩大至影子银行业务。欧盟已计划扩大目前的规则范围至更多的机构和业务,以全面覆盖监管对象、应对系统性风险并增加未来规避政策的难度。比如,为辨认影子银行风险,对欧盟委员会2011年10月20日拟定的金融工具市场指令进行修订,并扩大其政策框架范围,增加非权益性工具的透明度。同时,赋予有关国家机构及欧盟证券与市场管理局更强有力的干预权力。
为对欧盟监管措施以外的金融机构和业务进行监管,一些成员国也出台了一些国家层面的补充规则。
【名词解释】
影子银行
又称平行银行系统,是指游离于商业银行体系之外,未受到相应的金融监管,但又从事融资贷款业务的金融中介。
不同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同,影子银行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在美国,影子银行的业务主要涉及与证券化相关的金融创新工具。
在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较少,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理财产品、信托理财、金融租赁等;二是非银行民间金融活动,如私募基金、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