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策并举做好小微金融

2013年07月22日 13: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周子勋

  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区间,这令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备受各方关注。日前,国务院召开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多方给力,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央行行长强调将盘活的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证监会主席也强调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专题会议中指出,从政策取向上来看,今年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会在保持财政赤字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着眼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作一些政策微调。将出台一些减税措施,尤其是针对微小企业的减税措施,使其更好地为促进就业做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和“保就业”压力并存。在这种背景下,稳定宏观、激活微观是目前经济工作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稳增长的必然选择。

  毋庸讳言,目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统计,全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 80%的就业、60%的 GDP和50%的税收。用马凯的话说,小微企业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细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并非中国独有。归根究底,为了保障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在放贷时往往要求足够的抵押品,而对小微企业来说,这种要求显得过于严苛。特别在中国农村,受制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无法以土地作为抵押,兼之农业很难摆脱靠天吃饭的高风险属性,农村金融基础薄弱也在意料之内。这种本质上的不足,很难凭某一套方案予以解决,只能在发展中逐渐积累,先把技术性的准备做好,形成小微金融生态,然后再谋效率的提高,最终纳入良性循环。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表示,小微企业在信贷资源配置中仍处不利地位,且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的小微企业金融组织体系。

  话又说回来,资金紧、融资难往往是小微企业多种经营困难的外在表现,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以加工制造出口为主的小企业受到的冲击还可能持续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资金紧张和融资难问题仍会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企业的预期转好,企业的经营走上正轨,金融才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流动性偏紧,企业仍比较困难时,雪中送炭并非金融机构所擅长。

  种种迹象显示,在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此番扶助小微企业的努力算动了真格。而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方式要不断调整,其基本方向应该是:从选择性政策为主向普惠性政策为主转变,从直接扶持为主向间接扶持为主转变,从行政性操作为主向市场化操作为主转变。

  其实,在谈论帮扶小微企业发展的时候,政府部门首先应该要做的是分清楚治标与治本。类似于给钱给市场的政策,都属于治标,是救急,而若希望治本,从根本上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非得对症下药、厘清小微企业的需求不可。

  那么,小微企业最需要什么呢?显然,小微企业最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以及合理稳定的政策预期。之于前者,如何约束公权力是中国政府最应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吃拿卡要,工商税务消防公检法等部门的轮流骚扰,都使处于弱势的小微企业苦不堪言;稍高层次,则要破除中国市场内的各种行政约束,在中国做生意的条条框框太多;更宏观些,还须打破国企特别是央企们的行政垄断。之于后者,针对的是要求政府不是以行政命令驱动市场,而是应该在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配套政府等方面花多点功夫,尤其在健全金融体系的方面。

  从以往的经验看,中国政府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时,往往只从信贷的单一视角出发,自然很难寻找到有效的答案。某种意义上说,根治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不是给钱给市场就能解决,这涉及到市场的塑造,以及更深层次的改革。中国政府需把治标与治本分开来,既要推出一系列救急的政策,同时,在制度改革方面,也没有理由推脱拖延。不能以短期的宏观调控及中期的产业政策,替代长期的体制改革。只有理顺了整体的市场环境,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才可能有质的改变。

  说白了,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就需要有系统性思维。系统性的问题并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也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先补齐短板,并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我国基层金融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数以千万计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难。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