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冒充快递员入室犯罪 受害人几乎全部都是女性

2013年07月22日 08:10   来源:扬子晚报   

 

  冒充快递员入室抢劫杀害73岁老人,18日上午被告人王璐在北京二中院受审。与此同时,顺义法院也在审理另一起假快递员入室抢劫案。记者统计发现,2002年至今,假快递员犯罪案件国内已发生35起,涉及受害者63人,11人被杀死。

  其中多数受害者经常网购;受害者除1人外均为女性;北京涉及受害者最多,达31人;七成案件发生在2010年之后。这些案件特点均与《女性生活蓝皮书》总结出的网购特点完全符合。

  最新案例

  想与女友旅游却没钱

  冒充快递员刺死收件人

  18日上午10时,王璐被押进法庭。旁听席上,他的父母挥了挥手,王璐则低头快步走向被告人席。

  检方指控,2012年1月17日,王璐冒充快递员窜至东城区73岁的陈某家中,欲实施抢劫。因陈某反抗,王璐持刀刺死陈某,并抢劫1.1万元。“基本属实。”王璐表示,案发前他准备和女友去日本旅游,“但我没钱,又不想让女友知道,所以就想偷。”

  “我从网上买了乙醚,如果被发现好迷晕被害人。”王璐称,为了能够顺利进入被害人家,他想到了冒充快递员。

  案发当天,王璐在陈某家楼下按了门禁,让陈某取快递。据王璐在公安机关供述称,当时他趁被害人陈某在快递单上签字时,想用乙醚迷晕陈某。遭到反抗后王璐将陈某扎死,随后翻找到钱后逃回了暂住地。

  特点总结

  类似案件35起

  七成在2010年后

  同一天,两家法院同时审理假快递员抢劫案,令人关注。这是否意味着,类似案件已经大量存在?记者随即走访北京市各法院进行了解,并汇总了媒体报道的国内若干城市的类似案例。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至今,国内至少已发生冒充快递员犯罪的案件35起,涉及受害者63人。其中7成案件发生在2010年之后。

  冒充快递员敲门

  受害者都直接开

  35起案件中,所有的受害者都在假冒的快递员敲门时直接打开了门。之后,他们遭到抢劫、强奸、绑架、诈骗,并被打伤甚至杀死。其中,有11人被杀死,占总数的17%。来自温州的朱女士,被劫匪连刺23刀,致命的5刀在心脏。震惊南京的阅城国际杀人案,凶手就是冒充快递入室后遇到保姆反抗,遂将其杀死。房主1岁的孩子看到保姆躺在地上浑身是血,吓得大哭,结果被劫匪捂死。

  受害者多是女性

  过半经常网购

  记者继而统计发现,除二中院审理的案件受害者是位七旬老年男性外,其余62人都是女性。其中,过半受害者经常网购。这一细节,与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发布的《女性生活蓝皮书》中的调查数据完全相符。该调查显示,2012年城市女性网络购物比例达85%,38%的女性表示经常购买。

  北京受害者最多

  占近一半

  记者的统计显示,来自北京的受害人31人,占49%。而根据《女性生活蓝皮书》,网购比例最高的也是北京,占96%。

  从案发时间上看,7成案件的发案时间在2010年之后。这也与《女性生活蓝皮书》相对应。统计显示,近年来城市女性网购比例不断增加,2008年仅为29%,2010年开始蹿升,达71%,2012年达85%。《女性生活蓝皮书》还显示,19至30岁的女性,占网购者的大多数。这也与记者统计出的受害者的年龄分布相同。

  ■原因分析

  假快递员一敲门就开,仅仅是“安全防范意识差”?

  记者走访多个社区的150户居民,多数人家表示,轻易开门是因为自己或家人有网购习惯。另一部分人则是网购物品太多,形成了一敲就开门的习惯。

  “网购物品多,一敲就开门”,原因在于快递公司往往是卖家选择的,住户也难辨快递员真伪。多家淘宝店主表示,店里会允许买家选择快递公司,但选择特定的快递公司需要额外多收钱。否则,都是由店里统一安排有固定合作关系的快递公司前往送货。

  “我们当然愿意和固定的快递公司合作。这样在收费上可以优惠。”一位店主说。

  根据店主反映,八成买主不会选择快递公司。正是因为这样,如果某人经常网购,上门送货的快递员可能来自多家,即使对方自称是某家快递公司的员工,买家也难以分辨其身份真伪。如果买主因为购物太多而犯懒,不在开门前详细核实情况,就容易发生危险。 据法晚

  安全接快递

  注意事项

  1、登记取件时,不必留下非常具体的地址,可选择仅留下楼栋号,之后可在电话中与快递员约定取件地点。网购的物品,可将寄件地址写为单位地址。

  2、要求快递公司“送件前先打电话联系”,电话中可以核实对方身份以及所购物品。

  3、独居女性尽量约到楼下传达室、保安亭等人多的地方收件。

  4、丢弃快递包裹前,对包裹上的快递单进行处理,涂掉快递单上的姓名、电话、地址、购买产品等一系列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