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华社撰文称,房地产融资政策调整已成定局,开闸或始自上市公司。
从绿地集团欲借壳金丰控股登陆A股这一消息爆出之后,房地产融资开闸的传闻一个接着一个。数个小房企7月初先后停牌被视为“铁证”,证监会先后两次官方回应,称对于违规房企再融资的大门依然关闭,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口径放开”的一种表现。而新华社的撰文,更被业内赋予了“官方表态”的意味,使得这一消息的可靠性急剧提升。
消息纷纷扰扰,真假难辨,地产股跟着上蹿下跳。在这些短期动态的后面,房地产调控究竟将走向何方?老百姓最关心的房价,又将走向何方?
笔者注意到,在此前的三年时间内,房地产商基本处于“土地拿得不多,也难拿到钱”的阶段,土地拍卖多次被取消,A股市场的再融资也基本停顿,开发商只能屡屡转向境外或民间融资。而政府从今年年初开始加大土地供应,现在又出现重启国内融资的苗头,思路已出现变化。
对于这种转变,最直接带来的影响,无疑将还房地产企业一个粮草丰沛的大环境,但是,从长期看,国内房企的融资平台可以从海外市场转入内地,对于国内的投资者不失为一个利好,而长期来看,有钱有地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产出量的提升,供应量加大,或许反而能换取房价有一个更加平稳的发展——尤其在供需关系紧张的一、二线城市。
当然,融资成本下降更加利于“囤货”,因此对房企囤地这一方面,可要更加加强监管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