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南橘北枳"看指数型基金 不可生搬硬套"常识"

2013年07月07日 07:54   来源:经济日报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市场不同,投资的方式也要不一样,对于指数型基金生搬硬套的“常识”,常常会是一些误区。

  据研究,美国市场上三分之二主动型基金的长期业绩都不及标普500指数基金;如果把观测范围再放大些,标普500指数在漫长的岁月里几乎战胜了所有投资专家。

  无需劳神进行管理,即可坐享超过各路投资专家的收益,指数型基金在美国市场的表现着实让人心动。随着我国第一支指数型基金于2002年成立,指数型基金的各种传说也开始在我国市场上广泛流传。

  表现胜过主动型基金?

  指数型基金的表现胜过主动型基金,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上,已近乎升华为一条投资的金科玉律,在我国市场上这一定律是否也成立呢?

  考察二者近期的表现,股票型基金均超过了指数型基金。随着观察期变长,二者的业绩差距趋于增大,统计各基金成立以来的平均回报,这一差距已高达48.70%。

  不免会有人提出疑问,即使在美国,指数基金的威力也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观察期时间长度不足造成的。如果放宽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现象会不会有所改观?不妨以我国第一只指数型基金——华安MSCI中国A股为例进行观察。

  华安MSCI中国A股于2002年成立,至今已取得了183.65%的回报,好于沪深300同期91.83%的收益。然而对比同年成立的12只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276.44%的回报率,华安MSCI中国A股的表现黯然失色。

  对比2003至2012年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在过去十年中,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好于指数型基金的年份为七年,其中业绩差距超过5%的年份为五年,超过10%的年份有四年。从中不难看出,指数型基金表现好于主动性基金的“常识”,很难从国内数据中得到支持。

  无需择时操作?

  投资指数型基金时,“忘记择时操作,最好长期持有”常被作为建议给出。在美国市场上,尽管会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等事件的打击,标普500等指数在经过或长或短的调整后,总能再创新高,其相关的指数型基金的良好表现也给这一理论作了注脚。

  在我国市场上,状况又如何呢?2003年年初至2013年6月14日,沪深300指数增长了124.82%,年化增长率约为8.06%,高于同期定存利率;而与此同时,持有沪深300指数的收益最高和最低分别达到446.73%和-23.90%,为择时操作提供了机会。

  对比被动指数型基金和增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状况可知,加入少量主动管理的增强指数型基金在各考察期内有着更好的收益。对所持指数型基金进行适当的择时操作,往往可以帮助投资者在趋势性、周期性行情中获取更多受益。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金定投越来越为投资者所熟悉。在定投品种的选择上,很多投资者认为,指数型基金受人为因素影响少,更能避免市场风险,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角度考虑,定投指数必然获得较好收益……慢慢地,“定投首选指数型基金,稳赚不赔”的传说也开始在市场上流传。

  不妨以定投沪深300指数为例,看看如果一个投资者自2003年6月1日起,每月初定投该指数,至今十年间其收益如何变化。截至2013年6月14日,其回报率为-2.40%,还不及每月存入等额活期存款的收益,且其收益率在大多数时间均为负值。稳赚不赔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如果从不同时点开始定投沪深300指数,其最高和最低收益相差达29.31%。开始定投的时点、持有期限等因素会对定投指数型基金的收益产生重要影响,单纯定投指数型基金并不能保证稳赚不赔。

  不可生搬硬套“常识”

  跟踪指数,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获得等于或接近指数的收益,国内的指数型基金在理念和风格上与国外同类基金并无不同,但在市场有效性上,二者却有着重要的差别。在美国市场上一旦出现超额收益的机会,会因大量投资者迅速发现、行动而被消除,除非通过内幕消息,投资者难以寻觅超额收益的机会,故跟踪指数成为最佳选择。我国股市起步较晚,相对美国等成熟市场,无论在市场规模、机构投资者数量等方面都难以相提并论,市场有效性不充分,这便造成了超额收益的机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也为主动型基金优于指数型基金的表现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暴涨暴跌,我国股市近些年基本处于宽幅震荡的格局。缺乏明显地上升趋势作为基础,指数型基金很难有所作为;而宽幅震荡的格局,为择时操作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指数型基金只需持有,无需择时”使得收益“坐电梯”。对市场整体表现的依赖,也使得指数型基金及其定投,常要面对跑不赢存款利率的尴尬。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市场不同,投资的方式当然要不一样,生搬硬套的“常识”,常常会是一些误区。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