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和反垄断局有关人士证实,已掌握部分乳业企业违法证据。此前有报道称,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价格偏高,从2008年以来涨价幅度达30%左右。
2日晚间,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等五大外资乳企均已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承认,他们正在接受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有消息人士昨晚还对本报透露,“上述5家乳企已承认价格操纵。”但这一消息未得到企业确认。
据估算,按照总销售额1%到10%的罚款比例,此次5家乳企处罚总额在1.9亿元到19亿元之间。“可以确定的是,其中某一个品牌的处罚金额就将达1亿元。”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排除某个品牌会在受罚后退出市场。
据悉,此次反垄断调查或扩大至国产品牌。昨晚6点左右,国产乳企贝因美突然发布公告称,近期将对主要品类婴儿配方奶粉标准出厂价格进行下调。
多家乳企遭调查
昨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分别致电上述几家进口奶粉企业,均确认称,正在接受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其中,惠氏、美赞臣方面向记者证实,公司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关于产品价格的调查,目前还在进行中,“有进一步消息,会如实通报”。
多美滋上海媒介公关回应记者称,“正在接受发改委的调查,目前调查仍在进行当中,多美滋将积极配合,并在适当时候做出公布”。只有雅培方面回应记者称,对此事暂不置评和回应,等待总部通知。
据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上周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单独约见了多家乳企,包括上报材料的,亲自去北京汇报工作的。
据反垄断法专家介绍,如果被反垄断部门确认违反《反垄断法》,违法企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罚款额可达这些企业年销售额的1%到10%。《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数据获悉,上述5大乳企去年的市场份额为48.4%,总销售额约190亿元左右。按照1%到10%的比例,罚款额度将为1.9亿元到19亿元。
宋亮告诉记者,进口奶粉的市场份额是有一定保证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一边倒,只相信进口,所以对于进口乳企来说,获得了因消费者偏好进口带来的对市场的控制,同时也控制了价格,其他新进入的乳企往往会参考这几家奶粉价格来定价。
洋品牌将入静默期
近年来,国内婴幼儿奶粉价格接连上涨,尤其是洋奶粉几乎是相互攀比着涨价,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完全扭曲。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此举表明,政府要对奶粉市场存在的掌控价格问题进行清理和打击,包括上述多家洋奶粉品牌可能都难逃脱被罚的命运。
记者整理相关资料获悉,自2008年以来,洋奶粉的价格几乎每年都平均录得约10%的涨幅,涨价理由包括升级配方、换包装等。此前有消息称,因乳企涨价过快,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就曾“约谈”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澳优等企业,不过后来未见处罚信息。
事实上,自2008年我国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洋奶粉在国内风行,价格上升势头也十分迅猛。据悉,当前多款相同品牌和容量的洋奶粉国内外价差超过两倍以上。“目前洋奶粉价格整体虚高,一方面需要政府鼓励合规、合法的进口奶粉进入中国市场,保证市场供应,一方面也要对虚高的奶粉价格进行挤‘泡沫’。”宋亮表示,总体来看,对于目前的奶粉价格,此次发改委的行动应该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企业未来涨价行为会进一步遏制。
不过,宋亮表示,价格上涨的一大原因是供不应求,所以通过此轮整顿,政府希望企业加大生产,进而保证市场供应。“此次反垄断调查,应该不会导致洋奶粉价格下降,但至少会让企业价格保持一段平稳。”他表示,经过此轮整改,上述五大品牌在价格方面会出现静默期,但长期来看仍会上涨。
部分进口奶粉将退出市场
近日,工信部联合九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重拳整治用意十分明确:攘外安内,整改、并购国内乳企的同时,加强对进口品牌的监管力度。
从6月初开始,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管理,对进口奶粉,尤其是贴牌洋品牌和进货渠道严格规范。其中,最直接影响进口品牌奶粉的政策是“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然而,有消息称,目前包括雅培、惠氏、美赞臣等巨头都在国外加工,然后将成品或半成品的大包装精粉进口到国内进行简单的物理干法混合加工后罐装。
“目前,一系列出台的奶粉新政,都明显扶持国产奶粉龙头企业,政府也明确鼓励行业兼并收购,以扩大国产奶粉市场占有份额。”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当下,我国国产奶粉企业近百家,但进口品牌却多达四五百个,且鱼龙混杂。因此,在新政扶持下,进口奶粉中贴牌、海外代工或者分装的假牌、杂牌以及非正规渠道的进口品牌,均将逐渐被清算出局。
不过,该人士表示,就目前消费者对于奶粉的信任度来看,短期内,至少在二三线以上奶粉市场,还将是进口奶粉的天下。此外,近日,有消息称,进口奶粉对于国内奶源的冲击很大。对此,宋亮表示,在2010年至2012年间,由于收益下滑,大量的奶农退出市场,主要是因为饲料价格涨幅快于奶价涨幅,造成奶牛存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