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胀,现在国内对其认识是有分歧的。我的观点是,从宏观经济各项数据来看,中国通胀是外部输入型的。
大概从2004年宏观调控开始,固定资产投资逐步走低,其增长速度在下降,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存贷差也在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受到紧缩。此后M1、M2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也只是在15%左右波动,没有出现迅速上涨的态势。但是,为什么到了2007年整个物价指数的增加值会上升得如此之快?
这主要是由中国汇储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所致。换句话说,中国今天的通胀是外部输入型的。从经验角度来说,储备增加、汇率升值,必然导致外部投机套利资金的进入。外部输入型的通胀实际上是和2007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的恶化有关系。
2007年美元大幅贬值,导致避险资金从美元撤出,换成了黄金、石油、商品、期货,这些价格都在上涨。而中国又恰好处于一个低成本竞争的经济结构上,所以造成成本推动性的通胀。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民币升值究竟是不是一个减缓通胀的良好途径?
假如我们的通胀是需求拉动的,就是买不到商品,那么人民币升值,然后从国外进口,拿便宜的商品满足国内的需求,这是有效的;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由成本推动的,我们还有很多商品卖不掉,需要对外"倾销",在此情况下,升值是没有用处的。而且升值反而会付出更大的代价,那就是出口成本上升了,投机套利的资本进来了,进而造成输入型的通胀率不断攀升。
我不赞成用人民币升值的方法解决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特别是外部输入型的通胀。因为升值会加速境外资金的流入,所以操作的方法正好反了。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个没有错,但要考虑货币供给的源头在哪。我的观察是,中国当前的通胀是通过两个渠道输入的:
第一个渠道是商品渠道,铜、铁矿石和原油涨价,商品期货涨价,由此可见,商品价格涨得很快就是因为世界原材料价格在暴涨,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因为美元贬值所造成的。
第二个是金融渠道,即货币渠道,因为人民币升值,国际套利资金进入,从而导致外汇占款性质的货币发行。
因此,要解决输入性的通胀,所需调控方法应当是以下一些政策的组合:
首先需要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把投机敞口逐步缩小,为此就应当维持利率和汇率稳定,把热钱挤出去;
在对外挤出投机套利资金的同时,对内还需要采取紧缩财政的政策予以配合,来降低由于财政推动的通胀压力;
最后,应当放松管制,让市场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只要由投机性资金流入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得到控制,那么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形成通胀压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