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仿真交易看股指期货的预测作用
|
|
杨威 |
从股指期货的设计机理中我们不难看出,股指期货的风险绝大部分源于现货指数,面对市场出现的新信息,两者的理论价格将同时同向变动;不过,由于期货存在的杠杆作用,一般来说,期货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要快于现货市场。正因为如此,诸多学者都通过实证的方法来对期货对现货是否具备“预测”作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如Kawaller、Herbstetal、Stoll和Whaley、Cheung和Ng以及Fleming等。
不久我国也将推出第一个股指期货产品——HS300股指期货,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股指期货对现货指数是否存在“预测”作用呢?本文将从跨日和日内高频数据的VaR建模两部分来分析仿真股指期货价格对现货HS300指数的引导作用。
一、数据的选取
由于期货合约的当月合约和下月合约的时间段较短,本文选取季月合约IF0803,并选取交易量较大的时间段,综合考虑后本文选择IF0803合约与HS300指数2007年11月7日到2008年1月25日为分析样本区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数据的充分性,同时也可以兼顾期货数据选取的合理性。
2007年11月7日—2008年1月25日日内数据
二、跨日的预测性分析
1.期货开盘和收盘走势对现货的预测分析
取样本期内期货IF0803合约的每日开盘后三个时间段以及每日收盘前的三个时间段来确定预测信号,如果价格连续上涨则为看涨信号,而连续下跌则为看跌信号,其他情况认为无信号。样本期内的预测结果见以下图表:
期货开盘和收盘走势对现货的预测结果
预测信号结果比较
注:“综合强势信号”表示两者都显示看多或看空
由上述结果可见,期货开盘和收盘走势对现货基本无预测作用。
2.跨日的交叉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样本期天数较少,本部分增加样本至2008年2月29日,共计76个交易日。通过交叉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股指期货与现货当天的相关系数达到0.7,但是基本无交叉相关性,由此可知,利用期货价格当天的变动对现货第二天的走势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的。
跨日期货与现货价格交叉相关图
三、日内预测性分析
取样本期内的5分钟数据,剔除期货开市后与收市前15分钟的数据组成新的时间序列,然后将价格数据转换成对数收益率序列Rs与Rf。
1.收益率的平稳性检验
将以上取得的收益率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HS300与IF0803合约的价格收益率序列是拒绝单位根过程,即都可以认为是平稳过程。
2.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
(1)每日的相关性分析
以每日的时间序列来估计期货与现货的相关性,结果见下图:
每日相关系数变动图
从上图可以发现,期货与现货的相关水平在0.3上下波动。
(2)5分钟数据的交叉相关分析
5分钟数据交叉相关图
以上图表说明,IF0803与HS300都存在较显著的一阶滞后的相关性,而且IF0803的一阶滞后与HS300的相关性明显大于HS300的一阶滞后与IF0803的相关性。
(3)基于VaR建模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交叉相关图以及Hosking、Li&McLeod中关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合适性的多变量Q统计量来对VaR的滞后项进行选择、估计,结果见下表:
VaR模型估计结果
注:S(-i)表示S的滞后i期。
Grande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它们具有双向的引导关系,而且现货(期货)的滞后一期对期货(现货)有正的引导作用,而滞后二期基本无引导作用,期货的滞后三期对现货有一定的正的引导作用,但现货的滞后三期对期货起到的却是负的引导作用。
四、结论
IF0803每天开盘前15分钟与收盘后15分钟的走势对当天与后一交易日的现货HS300走势分析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收盘走势的预测效果最差,而综合两者后的预测效果最好,但整体而言,该方法基本不具备预测性。此外,我们从IF0803与HS300的交叉相关图中也可以发现,以日为单位的期货走势对现货也不存在预测作用。
通过对5分钟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HS300指数与IF0803合约存在显著的一步滞后相关,而且期货对现货的预测性大于现货对期货的预测能力。通过VaR对数据进行建模,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互相引导的关系。而且现货(期货)的滞后一期对期货(现货)有正的引导作用,滞后二期基本无引导作用,期货的滞后三期对现货有一定的正的引导作用,但是现货的滞后三期对期货起到的却是负的引导作用。
|
|
来源:
期货日报 |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
|
|
|
热点新闻 |
|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315、808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