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发布 越跌越买时机成熟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股市 > 行业分析 > 正文
 
银行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发布 越跌越买时机成熟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2月19日 08:22
    银监会发布银行并表监管试行指引

    为规范和加强对银行及其附属机构的并表监管,防范银行集团的金融风险,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指引》借鉴国际监管实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并表管理的现状,兼顾原则性和操作性,将我国并表监管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并表监管框架和监管要求,同时对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作出了要求。《指引》共七章,八十三条,分别为总则、并表监管范围、并表监管要素、并表监管方式、跨境并表监管、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和附则七个部分。《指引》不仅适用于商业银行作为母公司所构成的银行集团,还涵盖了中国银监会监管的所有机构,包括在华注册的外资金融机构法人、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组成的集团。

    《指引》界定了并表监管的概念,指出并表监管不局限于会计意义上的并表,而是更为广义的监管并表。会计并表是指商业银行按照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母银行及其附属机构组成的银行集团作为会计主体,由母银行编制综合反映银行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股权变动状况的会计报表。本《指引》的并表监管还要关注监管意义上的风险信息,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内部交易、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能力等。并表监管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定量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集团各项风险状况进行识别、计量、分析和监测,进而在并表的基础上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定性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集团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因素进行审查和评价。

    《指引》规范了并表范围的具体原则,即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控制为基础,兼顾风险相关性,规定并表范围的确定不仅依据所有权比例,还要注重母公司对附属公司的实际控制力,注重附属机构对母银行的风险影响程度。

    《指引》对银行集团的控股股东提出了监管要求,即银行集团的控股股东应当满足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慎监管需要和相关要求,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重要信息。

    《指引》着重关注银行集团的几个并表监管风险要素,即资本充足性、大额风险暴露、内部交易、流动性、市场风险及声誉风险等,从并表范围、关注重点、跨业、跨境风险以及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指引》在对银行并表监管提出指导的同时,对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的风险管理是有效并表监管的重要基础,并表监管并不能替代银行集团的内部并表管理。为此,《指引》规定,银行集团应当建立和健全并表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清晰的报告路线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并表管理的职责、政策、程序和制度。

    《指引》的发布是适应当前国际监管趋势、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监管举措,表明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在积极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日益重视对银行集团总体风险状况的衡量和评价,对银行集团自身的并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监管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银行业:集团化进程伴生风险严格监控正当其时

    银行业:集团化进程伴生风险严格监控正当其时

    为规范和加强银行及其母子公司的并表监管、防范银行集团的金融风险,银监会2月18日发布《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由于并表监管是相对于单一法人监管而言的,因此,并表监管关注银行集团的整体风险状况,同时也关注银行集团内所有附属机构对母银行的风险造成的影响。

    目前,随着我国大型银行的深度改革,股权结构日益复杂,大型银行在海外也设立了一些附属公司,收购兼并海外各类金融机构,并通过控股公司整合现有的及拟收购的机构,形成实质上银行集团。银行集团所包含的企业不仅仅有银行、还有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随着银行集团的内部往来、内部交易不断增加,业务合作不断强化,银行监管机构应充分考虑银行集团内部的交易和往来以及附属公司的经营状况对母银行风险状况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避免银行集团的风险传染和风险蔓延,在衡量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状况时应更加重视并表因素,对银行集团真实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并表监管要求散见于相关监管规定之中,如2004年银监会颁布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提出了并表要求;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对合并报表报送的频率、指标、计算方法进行了规范。《指引》将我国现行银行的有关监管规定和良好做法进行了总结,规范和统一了并表监管的要求,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

    目前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当局均已达成共识,认为并表监管的主要风险要素包括资本充足性、大额风险暴露、内部交易、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指引》借鉴了上述做法,并结合我国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着重对上述风险要素的并表监管作出规范,并从并表范围、具体要求、关注重点、跨业、跨境风险以及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资本监管方面,银监会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达到资本充足的法定要求。对集团内部资本投资以及集团对外资本投资应当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并表轧差处理、资本扣减处理、风险加权处理和比例并表处理等,具体要求按照资本充足率有关监管规定执行。风险集中方面,银监会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管理风险集中与大额风险暴露,包括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的管理政策和内控制度,实时监控大额风险暴露,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的预警报告制度,以及与风险限额相匹配的风险分散措施等。内部交易方面,银监会对银行集团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交叉持股、授信和担保、资产转让、应收应付、服务收费以及代理交易等形式的内部交易进行监管,关注由内部交易产生的监管套利以及对银行集团稳健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银监会要求银行集团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境内外各类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其对银行集团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局部的、单一的风险进一步蔓延扩大,对整个银行集团的安全构成威胁。

    显然,随着该《指引》的执行,银行集团的风险将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控与关注,而银行集团也将比过去更加注重集团整体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把那些容易出现风险的链条进行更加仔细的梳理。

    银行股:风险来自估值波动

    银行股:风险来自估值波动

    银监会披露:2007年四季度,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明显的上升。2007年四季度较三季度,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了351.3亿元,不良率上升了22个基点。这打断了银行业不良率持续下降的势头,也使得市场更加关注宏观调控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可能的负面影响。

    2007年银行业不良余额的上升并不代表上市银行的贷款质量的下降。仔细研究可以看出除了国有银行外,其他商业银行在2007年四季度不良贷款的余额和比率都是下降的,而从工商银行(601398)和建设银行(601939)的业绩预增公告中,我们也可以大体推算出其资产质量在四季度没有比三季度出现下降。

    我们推测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上升主要来自农业银行。根据农行2006年年报和,其在2007年中报的不良贷款余额为7272亿元,占当期银行业12661.5亿元不良贷款的57%,占国有银行10875.1不良贷款的67%,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波动对于全行业的不良余额影响远远大于上市银行影响力的总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仍在改善,而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大幅上升可能是为财务重组做的准备。农业银行的改制上市进程与其他三大行基本相同,根据计划农业银行将在2008年上市,上市之前会对其资产质量进行更为严格的审计和清查,对于不良贷款的确认标准也会更为严格。此外,确认更多的不良贷款也有利于其上市后财务指标的改善,也有可能使其在即将的财务重组中剥离更多的不良贷款。

    宏观经济景气度上升和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制度红利共同作用,带来了2007年中国银行(601988)业资产质量的改善,而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的明显上升应该是一次性的。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是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确认标准的提高,这并不反映资产质量的下降。而截至目前的宏观经济调控还没有对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也不会带来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2008年银行业仍将保持业绩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这轮宏观调控对银行业绩带来明显负面影响的概率很小。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波幅是是在缩小的,2008年也不太可能出现经济增速的明显下降,银行业资产质量明显下降的可能性很小。从2008年1月的情况来看,严格信贷额度控制提高银行贷款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上浮程度有所增加,利差的扩大抵消贷款增速下降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2008年,银行业绩增速应不会低于预期。

    2008年银行板块的风险主要来自估值水平的波动。银行板块甚至于金融板块2008年的风险是来自估值方面的,目前A股金融股估值水平要高于实体经济中的金融企业估值,同时也要明显高于遭受次贷危机影响的欧美金融企业的估值。因此会出现双重套利,即银行股股东在实体经济与A股市场之间利用估值水平的不同进行套利;及上市银行利用海内外估值水平的不同进行的套利。第一种套利行为表现为大小非股东的不断减持和IPO上市进程的加速,而在2008年金融板块大小非解禁数量巨大,占全市场的近三分之一。第二种套利行为体现为通过在A股的大规模增发,来收购海外遭受次贷危机影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的大型金融企业,中国平安(601318)的这次大规模增发就是这种套利的体现,其他大型金融企业也有可能在未来复制平安这种增发收购的模式。

    由于估值上的风险,我们暂时下降银行板块评级为中性。上述两种套利有可能会把A股金融股的估值水平拉低到套利行为的阻力和风险等同收益的水平,就意味着A股市场上金融股估值的泡沫将被基本挤干净,在市场环境较差的条件下,甚至有可能出现小幅的低估。在此条件下,我们暂时下调银行板块评级为中性。

    银行股:“大行为美”转向“高增长优先”

    银行股:“大行为美”转向“高增长优先”

    “银行股已经到了越跌越买的时候了。”中信证券(600030)银行业分析员杨青丽和吕小九新推出的银行业跟踪报告就是以此为题。

    中国经济现在应处于长期增长周期中的小周期低点,此点应该恰好是买入银行股的时机。他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PE估值的逻辑下,中信证券的盈利预测,上市银行的现在估值水平已经非常有安全边际,而“我们的盈利预测也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

    “投资者就是担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可能衰退)对上市银行2008和2009年业绩的影响,从而对银行股的热情突然降温。”“但是我们认为无需过于悲观,适度调控只会导致经济软着陆,在此前提下,预计上市银行2008年净利润增长率仍可达44.5%,这一预测已经适度考虑了宏调因素;同时预测2009年的业绩增长也超过25%,而且综合化经营可能在2009年及其后几年进一步带来超预期利好。”

    报告特别指出,内地意外雪灾造成的损失很大,美国经济可能衰退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等,使得证券业内人士对货币政策的判断从原来的“前紧后松”变为“前松后紧”甚至有可能“不再紧缩”,这样的话上市银行的业绩还将有可能较大幅度的超越预期,以致原出给出的最悲观的情况出现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

    报告特意解释最悲观的情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年内逐月上调,达到20%,则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将从44.5%下降为33%左右。

    基于新判断,中信证券相应地改变对银行的推荐逻辑,从“紧缩背景下,优先推荐稳健的大银行”转换成“紧缩政策可能放松的背景下,关注高增长的银行”,因此优先推荐业绩增长较快的招商银行(600036)、浦发、民生和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北京银行(601169),评级为买入。工行、建行和交行仍是长期投资之选,同为买入评级。

    一季度可能的业绩高增长是短期刺激因素。初步分析,2008年一季度部分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会非常高,提醒投资者可以关注:招行、浦发、交行、民生(去年一季度信贷较少、营业费用增速下降)、北京银行、中国银行(601988)和华夏银行(600015)一季度的业绩增长预期也会较高,也可以适当关注。“虽然是一次性效应加低基数效应带来的高增长,但或许这会给过度恐慌的投资者带来些许安慰、从而增强信心。”

    银行业:规模稳定增长  推动行业继续前进

    银行业:规模稳定增长  推动行业继续前进

    事件:昨天央行公布了2008年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主要内容包括1月份货币供应量、贷款、存款、银行间交易市场交易等数据。

    投资要点:

    银行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推动行业继续前进,减小了市场对行业规模增长的担忧。2007年底,政府提出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为防止出现2007年贷款大大超过年初制定目标的现象,总体发放总量不得超过2007年全年新增量3.63万亿元,央行要求银行业贷款发放规模按照季度进行控制,商业银行按年分季编制上报信贷计划。一至四季度放贷的计划比例为35%、30%、25%和10%,与2007年1至4季度39.2%、30.7%、22.4%和7.8%的比例相比,信贷发放时间略向后推移。

    全年贷款增速控制在13%左右。超出限额的银行将面临严厉的“窗口指导”,其中包括定向央票等惩罚手段。宏观调控预期使得市场对银行业规模的稳定增长产生担忧情绪。据最近央行上海总部的政策信息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刚发表观点,货币政策可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变动。1月份的货币量、贷款增长速度也表明银行业的规模仍旧保持稳定增长,也缓解了市场的担忧情绪。

    由于中长期贷款占比保持稳定,银行业存贷款利差可能有所扩大。1月份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的比例相比2007年1月份扩大了6个百分点,考虑1月份放贷的特点以及宏观调控预期,我们预计2008年中长期贷款比例仍将有所扩大。由于贷款重新定价所带来的2007年6次加息的滞后效应,如果央行不出台存款严厉的单边加息政策,我们预计2008年银行业利差仍将有小幅度的扩大。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虽有所上升,但近期对银行业业绩影响相对有限。

    银监会公布的200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去年4季度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不变,但是国有银行的不良率有所上升。估计国有银行不良率的反弹与经济形势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联系。但是银监会只提供了国有银行总体情况,未公布具体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但是非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去年4季度有显著的下降。我们认为只要宏观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再加上拨备的缓释作用,不良率变化近期其对上市银行的业绩影响相对有限。

    投资建议:基于规模增长、净利差小幅扩大以及拨备等因素的作用,再加上非息收入持续增长以及税改的影响,我们认为上市银行在2008年的业绩将保持50%左右的增长,因此我们给与银行业“看好”评级。

    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分析:

    货币供应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去年末高2.2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幅高3.01个百分点。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增幅虽然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但是比上年同期增幅仍旧高出0.51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幅相比上年末及上年同期均有所加大,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保持平稳;但是与上年同期相比,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4%,增幅比上年末高0.6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幅高0.74个百分点。

    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863亿元,占比48%。而上年同期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为44%。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幅相对降低,企业存款余额减少。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2%,增幅比上年末低0.9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68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244亿元,同比少增2400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68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减少2302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898亿元。

    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稳定。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32%,比上月高0.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4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81%,比上月高0.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表明市场流动性压力得到缓解。

    银行业:贷款开闸预示银行又一丰收年

    银行业:贷款开闸预示银行又一丰收年

    事件描述: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数据,其中:货币供应量增长18.94%;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74%;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15.12%;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32%。

    评论:

    1.贷款报复性增长: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97万亿元,同比增16.74%;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1月新增贷款已占07年全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约22%。我们认为,由于07年4季度贷款规模受到严格控制,部分计划内的贷款推迟到1月份集中投放,是导致1月份新增贷款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同比多增的2373亿元贷款划入07年4季度,则07年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3.88万亿元,或17.2%,与严控贷款规模前的同比增速相仿。这表明目前贷款需求依然强劲。

    2.存款增速季节性放缓: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2%;其中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244亿元,同比少增2400亿元。我们认为,存款增速放缓是因节日效应,存款提现增加所致,不影响全年存款增长预期。1月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其中1月新增M00.64万亿元,远超去年同期增量。

    3.一季度业绩有望超预期:在贷款报复性增长的情况下,我们预计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有

    望达到65%左右。其中,我们依然最期待浦发银行等因税改带来的确定性增长。但次贷损失的计提仍将是影响1季度行业利润的主要因素。从1月贷款增长情况来看,“早放贷,早收益”模式将助推银行全年利润。并且如果信贷紧缩政策在年中前后放松,全年贷款增量超过3.63万亿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即使贷款规模依然受到严格控制,在如此旺盛的贷款需下,贷款定价也有望进一步上浮。这些都将成为银行业绩的重要推动因素。

    4.维持银行“增持”评级:07年国内多次加息对净息差的正面影响将在08年继续显现,税率改革也将使银行大幅受益。在上述确定性成长下,银行股目前的估值已较有优势。我们同时看到,在贷款规模受到严控的情况下,07年4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保持在6.17%,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从紧的货币政策未必造成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银行业绩仍有望受益于拨备的减少。如果货币政策有所调整,那么信贷规模的增长将成为推动银行业绩增长的动力。我们认为目前银行股机会大于风险,维持银行业“增持”评级。
来源: 中金在线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