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顶级机构最看好的银行股(名单)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股市 > 行业分析 > 正文
 
五大顶级机构最看好的银行股(名单)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1月14日 09:45
    上周全线走强的背后

    上周开始,银行股全线走强,继8日、9日接连上涨后,11日更是集体暴动,14家上市银行平均涨幅达到4.37%。其中,华夏银行涨停,收报22.95元;浦发银行上涨8.13%,收报61.59元,股价创出历史新高……消息面上,此前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相继发布了2007年度净利润预增公告,两行净利润同比增长预计分别高达60%、110%。上周五,又传出商业银行获准入股保险公司,银行的混业经营再度松绑。

    不过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大背景下,银行板块能否借此走出阴霾尚存争议。上周的强势,分析师们更多认为有补涨嫌疑。此前,钢铁、煤炭、有色金融均有不错表现,市场热点轮转到了初步企稳的银行板块肩上。然而,持续盘整后的银行板块后市究竟如何?11日的大涨会不会成为新一轮行情的开始?

    机构间多空对唱

    事实上,业界对于2008年银行股的走势一直存有争议。

    近日,里昂证券就已经将H股中中资银行的评级调低为"减持",建议沽售中行,更予以工行逊于大市的评级。而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也曾公开建议投资者在2008年应规避银行股,因为支撑银行业绩的存贷利息差年内可能会缩小。去年末,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也曾唱空银行股,认为中资银行若不能够在信用风险浮出水面之前,及时解决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的问题,其长期的盈利能力将会遭到削弱。

    不过,多数机构仍然看好银行在2008年的盈利能力,相信该板块能够跑赢大盘。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就认为,银行板块基本面并未发生逆转,2008年的存贷利差仍会保持相对稳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也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生息资产的扩张能力。而包括国泰君安在内的数家机构也仍然维持对银行股的"增持"投资评级,他们认为2008年银行板块仍有较大的上涨潜力。

    行业净利预增40%

    业内普遍预计,银行业2008年的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会在40%左右,更有部分分析看高至58%。这一预增较2007年的60%左右的平均增幅有所下调,但却也仍然维持高位。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说,2007年我国银行业在紧缩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3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65%。他说,贷款的快速增长、净利差上升、中间业务迅速增长、信贷成本降低和费用收入比下降等5大因素促成了这一增幅,此外新会计准则实施也在助力银行业绩。

    他认为,2008年驱动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将是6大因素的综合,包括净利差的平稳;信贷成本继续趋于下降;中间业务持续快速增长;费用收入比逐步降低;两税合一带来税负减少以及仍然高位的贷款增速。他据此测算认为,2008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为43%。

    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余晓宜的测算与此接近,她认为今年银行净利润增长约40%;兴业证券分析师王倩说,不考虑两税合一的利好,预期银行纯利提升会达40%,考虑到税率因素,整个行业纯利预计可提升50%;银河证券的张曦认为,2008年和2009年行业仍将保持58.1%以及30.2%的净利润增长。

    机构荐股

    国泰君安:深发展、浦法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

    申银万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广发证券:浦发银行、华夏银行

    中信证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中金公司:浦发银行

    利好

    不良率双降非息收入速增

    虽然存有上述种种利空,银行业自身的资产质量却也在不断改善。

    伍永刚说,信贷成本的降低仍将成为推动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前3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继续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由年初的12549.2亿元下降到9月末的12517.8亿元,不良率由年初的7.09%下降到9月末的6.17%。其中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下降,而不良贷款余额普遍趋于减少,仅民生、浦发、华夏、宁波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

    非息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不容忽视。2007年,活跃的资本市场带动了银行业务结构的大幅改观。伍永刚说,总资产份额达58.02%的14家上市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占比由2006年的8.7%快速上升到2007年前3季度的13.28%,提高了4.58%。前3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在80%以上的有9家:工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和北京银行,14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整体同比增长达103.25%。

    中信证券徐刚表示,即使2008年资本市场的振荡、证券市场收入减少,非息收入的波动也不会大幅影响银行盈利。"2007年银行非息收入仅占净利润的11%,其中来自证券市场的收入占银行非息收入的53%,证券市场收入对净利润的直接贡献约为6%。2008年,来自证券市场的收入可能会减少,但由于来自清算、银行卡和担保的非息收入依然在增长,非息收入整体并不会大幅影响银行盈利。"

    两税合一提升纯利10%

    今年1月1日落地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统一为25%。分析普遍预计两税合一将提振银行净利润10%。

    此前,除33%的所得税外,内资银行还需要支付5%的营业税,而所得税和营业税目前已占其税前利润近50%!

    相比之下,2005年各国的银行平均有效税率均值在22%左右,均低于30%。而我国上市银行2005年平均有效税率却高达40%!

    新政策将给内资银行减负。除了可以预计的33%到25%这8个百分点的所得税税率调低外,市场预计目前5%的营业税也将每年下调1%,直至全部取消。

    伍永钢说,税率每下调一个百分点,银行净利润将增加约1.5%,而此次两税合一,预计内资银行净利润将提升12%-15%,"甚至更为靠近15%"。广发证券、兴业证券测算认为此项利好会直接刺激银行纯利提升10%。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曾公开表示,新税政将使建行所得税减少大约四分之一,预计该行明年的业绩将体现由此带来的利润提升。

    但广发证券余晓宜表示,从此前各行三季报的数据来看,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受利好较大。不过两税合一消息并非突如其来,市场早前已经消化了部分影响。去年12月,所得税草案提交人大审议时就曾刺激金融股全线上扬。且目前金融股已经大幅上涨,而需要数年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税收政策的改变,很难被认为是推动股价再度走高的充分理由。有分析师认为,大型金融企业的股价已经高估;即使利润像投资者预计的那样出现高速增长,市盈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尚需时日。比如,建设银行的股价已经达到了2006年收益的23倍左右,而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3倍。

    争议

    "从紧"利空关注息差

    从紧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银行板块再遭大调整的最大利空因素。去年11月,决策层在表述其货币政策立场的文字中去掉"稳定"一词,此前央行在表述其货币政策时一直强调"稳定、适度从紧"。岁末年初,央行的操作确实体现了这一从紧意图,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加倍上调,存贷不对等地加息,以及大举发行央票对冲流动性……

    看空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政府紧缩调控,银行盈利势必受到影响。他说,国内银行4%的存贷利差也处在高位,目前世界平均的存贷利差1.5%,中国历史上的存贷利差也一般在2%左右。一旦存贷差被突破,银行板块的大调整就在所难免。

    看多

    中信证券徐刚认为,2008年存贷利差仍会保持相对稳定,"较为激进的判断是2008年上半年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四次,但贷款利率增幅要比存款少18个基点,可能对存贷利差构成压力。但由于去年下半年的贷款加息有时滞,其利好作用在2008年才体现,且加息后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会上调,也会提升银行这部分资产的收益率,因而2008年银行的存贷利差依然保持相对稳定。"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也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生息资产的扩张能力。他称,目前判断2008年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至16.5%,不过银行的贷存比依然可维持在67.8%的较低水平。

    信贷驱动减弱影响业绩

    2007年,我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3.63万亿元,而监管层要求2008年新增贷款规模不应超过去年,即新增贷款的总量在3.6万亿元左右,按照这一规模计算,在新的一年里,贷款的增幅当在13%-14%之间,低于2007年17%左右的高位增幅。

    此外,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严格执行贷款增量限额,所有商业银行还必须按季进行贷款增量调控,以确保信贷规模能够按照年初的计划进行。有消息称,2008年贷款发放将是上下半年六四开,并且要求逐季递减。一个可供参照的各季信贷投放比例大致为35%、30%、25%、10%。如果商业银行在季度计划外超额放贷,将面临定向央票、特种存款等严苛处罚。

    看空

    去年信贷规模严重超标令必今年贷款发放更趋紧张,而贷款盈利一直是国内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甚至超过90%。广发证券余晓宜说,尚不能获悉的是从紧的执行力度会有多大,如果过大,银行业绩势必受到打击。

    看多

    国泰君安的伍永刚认为,2008年银行贷款增速虽然下降,但预计实际增速仍将达14%,仍可支撑银行净利润增长,只是驱动力较2007年减弱。银河证券张曦说,虽然商业银行2008年贷款规模增速和投放节奏受到严格的控制,但一季度行业平均贷款规模增速仍将达到17%左右,平均利差水平将扩大37.8个基点。
来源: 新快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