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健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统计数据,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48.8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这一增速创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也使GDP增速由今年上半年的7%降为前三季度的6.9%。针对这一增速,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悲观者认为,以GDP增速“破7”为标志,中国经济将一路下滑,在明后年出现“硬着陆”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危机;而乐观者则认为,中国目前的增速已运行在7%-8%的潜在增长率以下,只要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国内需求被有效激发,中国经济仍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上半年“触底反弹”,实现7%以上的增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笔者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尽管经济继续下行的短期压力和风险仍然存在,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逐渐积聚,中长期发展势头依然看好。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在目前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出现下行的国际环境下发生的。与去年相比,发达经济体的近期经济增长看起来有所增强,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有所减弱,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产出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世界增长中仍将占最大份额。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在其《亚洲发展展望2015更新版》中把对2015年-2016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由原来的2.2%-2.4%下调为1.9%-2.3%,把对2015年-201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GDP增长率的预测由原来的6.3%下调为5.8%-6%。因此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第三季度降为6.9%,但仍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地区)。
其次,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增长模式的转变。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制造业、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然而这样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带来诸如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效率低下、价值链低端锁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世界经济一片繁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下尚能得以延续,但伴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之后的缓慢调整使国际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之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能源环境成本日益上升,这些问题越来越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可喜的是,今年第三季度反映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转变的宏观数据在前两年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如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速(8.4%)继续超过第二产业(6%),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9.1%提高到51.4%;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49.1%上升为58.4%。应该看到,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有助于消化前些年过快增长所导致的大量空置商品房,而制造业投资的持续减缓则反映国家在化解过剩产能问题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另外,一些拉动目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形成。如今年前9个月,网上零售额增长将近40%,新能源汽车成倍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4%。
第三,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还伴随着就业增加、收入差距缩小等反映“包容性增长”的特征出现和民生领域的改善。尽管经济增速下行,但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达1066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说明服务业较快增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稳定劳动力市场、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3,也说明目前的增长开始显现“包容性增长”的特征。
当然,在看到中国经济“亮点”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那些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如地方政府债务仍在积累,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信心不足,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环境仍需改善,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仍大,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等。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加强协调、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