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下半年起,药房托管浪潮接连来袭, 康美药业 曾创下12天内签约81单的纪录。药房托管重新兴起的原因在于本轮医改倒逼地方政府推动这项工作。最近, 益丰药房 和 仁和药业 在定增募资方案中,都宣称将部分资金投于药房托管。
2014年医改进入攻坚阶段,重点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药分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医院药品取消零差率后,原本作为医院“印钞机”的药房,有可能将成为医院的负担。国家探索医药分业苦心久矣,药房托管的尝试始于1998年,热闹一阵后就偃旗息鼓。让这一业态起死回生的是康美药业,2014年初,康美在12天内签下81单托管协议。
这一版图渗透的是康美的雄心。“一旦占领药房,就掌握了通向这家医院的独家销售渠道,一来可以实现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二来增强议价能力,倒逼上级代理商或厂商让利;三来可以坐地为王扩大代理规模。”负责康美药业药房托管业务的副总经理李建华曾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道出玄机。
这当然是个商机,处方药市场和利润对任何资本都具备充足吸引力。中国上万亿的药品市场,八成在医院药房,一旦占领这块前沿阵地,企业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托管药房,获得采购与配送两大权力,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两项大权的变动将重新划分医院在药品上的利益格局。处方药不同于一般商品,其最终消费导向,落在医生开处方的那根笔上。托管方大权在握后,如何处理自身与医院、医生、药厂的关系,将决定其盈利模式的生命力。
药房托管对医疗机构、患者和地方政府有利,对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有损,这将改变流通企业的产业竞争格局。医院无需再承担药品库存管理和药房药库物流人员管理压力,将医院内部物流成本大部分转移给上游企业。同时还会获得固定资产租金、学科建设支持和学术活动支持,变相补偿了药品零差率的部分损失,另外还以极低的成本或零成本享受医药流通企业的“增值服务”。
“药房托管后,将切断药厂与医生的回扣利益链条,这是最为敏感的一环。”李建华解释道,康美药业的做法是先倒逼药厂或代理商让利,挤压药品流通环节上的虚增空间;其次将药厂让出的部分利益以药房和药事人员工资的形式返还给医院,也会将一部分利益分配给医生。“这样做既能让医院减轻财务压力,也可以让医生多一份阳光收入。”李建华说。
和医生的微妙关系如果能妥善处理,药房业务对托管方来讲确实是一池肥水。自家的药品无需一家家医院推广,在托管的地盘内,可以率先销售自家生产或代理的药品,具备独占性,对销量会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当然,这碗饭也有难啃的地方。“政府资源是决定药房托管前途的命脉,也能左右托管方与医院的利润分成模式。”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道,这也是当前多数医药商业公司选择从家门口干起的原因,“换言之,如果人事变动,原来的城下之盟被打破,后果不堪设想。”上述高管表示。
国务院医改办专家胡善联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药房托管的生命力亦取决于四大医患矛盾的“平衡”:首先是让药企或代理商有钱可赚;其次是医疗机构有利可图;第三是药价有所下降;第四是处方药销售中的不规范行为有所收敛。
“前两者决定托管方与医院的关系,后两者将评判其是否符合国家医改的方向。”胡善联解释道,药房托管相当于在药厂与医务人员之间架起一道墙,借以阻断利益输送。但反过来讲,托管方既然可以倒逼药厂让利,是否也会“同流合污”、“变本加厉抬高药价”,有待观察。
另一暗藏的风险在于,目前国家层面尚无明确的药房托管指导意见,只是鼓励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部委之间、国家和地方之间对此事的态度并未统一;各界对药房托管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一旦政策变动,托管方再精打细算的投资回报方案,都将成为一枕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