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险公司背后的翻云覆雨之手

2015年10月15日 07:43    来源: 证券日报    

  ■刘敬元

  招商局集团被曝出要复活清代李鸿章创始的仁和保险的消息,创建国内第一家保险公司的集团又将大举投入到保险业,多少有些标志性意义。保险业虽然尚未发展到实打实的金融支柱的程度,但随着“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保险监管思路开启后,其对于不少资本已经再度具备十足的吸引力。

  习大大访美期间,下榻的华尔道夫酒店属于安邦保险旗下资产的事被重新提及。同时,跟随习大大访美的企业家们,还被指有8位已经是直接或间接的“保险人”了。似乎,保险已经越来越被实力雄厚的资本看中。

  不久前,包括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被传出正在申请保险牌照,而二者已经联手设立了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发展迅速的众安保险,阿里也实现了对国泰产险的控股。互联网巨头,已经作为一只站在保险圈的最新资本力量,宣告着保险业对于他们或投资或布局的价值。

  此外,地产也是一只保险业背后的主要资本力量之一,万达、恒大等都已有了保险棋子。有媒体统计,除外资企业外,有18.26%的保险公司的某些主要股东存在一定房地产业务背景,且这些股东在业内具备相当的影响力。

  同时,以银行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对保险牌照也趋之若鹜。五大行如今都已有自己控股的寿险公司,加之招行、北京银行都有持股50%的寿险公司,国内保险行业形成了一批有银行背景的银行系险企,他们一度为保险行业的保费低迷添上过靓色。

  而在更早前,投资界的风云人物们,则凭借自己从巴菲特身上学来的先知先行的能力,早早布局在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各路民营资本,明天系、新湖系、泛海系、复星系、新理益系等,通过保险与实业的联动,实现着自己的利益。

  笔者2012年曾写过一篇民资“涉险”的文章,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资本之于保险业虽然有进有出,但总体上看,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期间,部分资本也确实让行业看到一条另类的新的路径参照。

  互联网、地产等民营资本,齐刷刷涌入保险业,与保险行业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第一,在顶层设计层面,新“国十条”将保险业重要性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给人以想象空间。第二,在监管层面,“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也给资本运作腾挪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资本需求和投资能力者自然不会放过低成本融资后施展拳脚的机会。第三,在国内保险主体层面,已经有一些靠投资致胜的典型案例,他们或举牌或收购,所走的资产驱动负债之路,多少也起到一些示范效应,让中小保险公司看到了匹敌和超越大型公司的可能;至于这种模式是不是可以持续或者能否成功,要等时间检验,但那是需要另说的。

  业内有一种观点,相较寿险公司,经营一年期业务的财险公司几乎不算是保险业,更像是服务业,每年靠着查勘理赔挣着辛苦钱过活,没有投资也能生存,有了投资收益是锦上添花,与经济周期的关联不大,因此其对资本的吸引力不大。但是这种情况正被现实一点点打破着。部分公司,把财产险也冠上了投资理财的属性,并因此收获大把的现金流。

  一名在伦敦劳合社任保险经纪人多年的老先生近日在与笔者谈到这种现象时甚为忧虑,他称,在老外眼中,这些玩资本的保险公司,所走的路严重违背保险本原,这种玩法根本不是创新,继续下去只能是玩死保险,更不要提赶上国外保险业的发展程度了。业内持这种看法的并不是孤例,如果保险最后沦为这些人的资本工具,行业发展多少会受到影响。

  所幸跟风开展投资型业务的的财险公司为数不多,且还是有不少资本或希望协同业务或看到细分领域的前景,仍在为申请筹建财险公司努力。否则,解决民众现实财险保障需求问题的财产险公司,也沦为投资平台工具,似乎有些悲哀。

  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的人看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总归是件好事,只是新进入者和待进入者仍需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发展的路径,需明白在新事物上照搬照抄亦有风险。

  现在看,2012年文章最后一段仍然未过时:可以肯定的是,以民资为代表的资本对中国保险业的兴趣犹在,“意犹未尽”的他们还在保险业内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涉险”的资金身后,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财务投资?战略投资?资本运作?只选其一或兼而有之,这些都只有时间可以作答。


(责任编辑: 刘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