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行情需要新逻辑 机构酝酿新打法

2015年10月10日 07:2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尽管目前A股已经企稳,并有反弹迹象,但是此前两个多月的大跌碾压了一大批资金做多的逻辑,成长的故事似已变成虚幻的童话。现在机构买入个股十分谨慎,分析师推票也异常艰难。在存量资金博弈状态下,A股的新逻辑是什么?

  推票难拉票难

  “继续推荐XXXX,业绩爆发力强、超跌。”在一个专业投资者微信群里,某知名券商分析师李敏(化名)几乎每天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荐其研究视野覆盖的数只股票 ,同样的内容李敏还会发至其他数十个不同类别的投资群。

  尽管如此,收效甚微。5、6月份李敏力推的一家上市公司股价自高点下落,已跌去六成,而近日中小创反弹力度强劲,但该股交投仍如一潭死水。要知道3月至5月初该股一度是市场大明星,两个多月涨幅超过300%。

  “山还是那座山,公司还是那家公司,可是人心已散。”面对难以上涨的股价,李敏叹气。力推的公司不涨,给他造成的压力颇大,毕竟目前已进入行业分析师评选拉票季。

  对于一位分析师而言,名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年薪酬、升迁,而掌握选票的人,恰恰掌握在李敏曾经推过票的人手中。“人家之前相信你,买了你推的票,现在被深套,即使有再好的逻辑,如果没有股价相印证,都是垃圾,自然就不愿意投你的票。”李敏坦言。

  在投资圈内,因买股深套,而与推票的分析师闹出不愉快的不乏实例。“9月中旬,有一位行业分析师到基金公司做路演,继续推今年二季度力荐的个股,逻辑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因为之前买入的基金经理已被深套,结果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之间发生了颇为激烈的口角。”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透露。

  对于近期路演的难度,另一券商分析师颇多怨言,“我们的逻辑判断没错,甚至对上市公司并购动作也有准确判断,然而没有用。说得天花乱坠,但是没有资金愿意买,大家都在等。”推荐的股票不涨,就意味着分析师的判断是“错误”的。

  旧逻辑难服众

  今年上半年,在牛市氛围烘托下,各大券商研究所在微信等渠道推送的研究报告里,充斥着诸如“千亿元市值不是梦”等乐观表述。比如某著名分析师排行榜某行业第一名常见的表述是,“强烈推荐 ,回调即是买入机会”。不少研究员面对所覆盖的公司估值高企时往往补上一句,“考虑到公司强烈的并购预期,以及行业的巨大增长空间,未来还有X倍涨幅。”

  时过境迁,“市梦率”已无人谈及,投资圈内对此犹如惊弓之鸟。“虽然最近两周中小创反弹力度不错,但是很多原来看好的票只能试探性配置。股价跌那么多,之前的逻辑并不那么好使,市场不相信,股价自然很难上涨。”深圳一位掌管着数十亿元资金的私募基金经理说。

  上述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绝大部分人的判断逻辑需要股价印证,比如大家不那么看好的一只股票,如果连续上涨数日,就会引发市场关注,再继续上涨,不少人就会质疑之前的判断。同样一只之前看好的股票,股价持续低迷,也会激起市场的质疑声。”

  再如今年上半年投资圈爱用的“市值空间”一说,在目前市场背景下已少人提及。“今年上半年用市盈率去给上市公司估值,是没办法做下去的,只能用市值空间描绘行业前景。而现在只能回归到市盈率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比惨,看哪只股票跌得多。”上述私募基金经理指出。

  光大证券中小市值分析师刘晓波表示,“我们很难去想像这样一幅画面:在有意识地去杠杆时,资金池的水位会自我恢复。我们一直强调这波下跌杀伤力要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大。”

  而从基金经理的情绪看,尽管有加仓意愿,却并不明显。某网站近日发布的一份私募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基金经理中,计划增仓的比例上升接近五成,但大幅增仓比例略微下降;与此同时,接近半数的基金经理人选择维持目前仓位,他们并不认为A股市场能在10月企稳回升;此外,鉴于目前多数基金经理人持仓保守,选择减仓/大幅减仓的比例也相应回落。

  市场需要新逻辑

  然而,悲观、失落并不是市场的全部。

  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指出,“3000点附近不要太悲观,或许最低点已现,或许还会稍作徘徊,但向下的空间不大。我们看到不少心急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抢跑,创业板在9月触底反弹。”

  不过,三季报开始披露,一些公司业绩将不甚理想。从上半年来看,全部A股“归母扣非”净利润增速9%,上证A股增速6.7%,深圳A股增速26%,中小板增速32%,创业板增速33%,这一增速低于盈利预期。这也意味着,市场需要新逻辑。

  “我们清楚上波牛市的逻辑,也知道游戏规则是怎样的,但眼下不得不面对的是牛市支撑体系被打破,并涉及估值体系和投资逻辑的重构。所谓估值体系因受增长约束瓶颈,必然是一个中长期的回归过程。短期看不到资金池水位持续上涨的推动因素;而单纯依靠整合并购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短期性和一次性的,可持续性尚存疑虑。新逻辑体系可能会聚焦于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并着眼于切实的业绩增长。”刘晓波说。

  业绩兑现或许只是其中一条主线。深圳一位创投人士坦言,“虽然A股大幅下跌,但是一级市场的很多标的给出的溢价同时明显下跌,也就是说,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仍然存在,之前的”PE+上市公司“模式还可以继续玩,只是可能会衍生出新玩法,这一切都取决于市场趋势。”

  从机构调研上市公司情况看,新逻辑正在重构。Choice数据统计发现,9月机构共调研了418家上市公司,合计689次,环比增长31%。其中,调研沪市公司27次,深市主板公司162次,中小板公司335次,创业板公司192次。从数量上看,中小创上市公司被调研的占比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类上市公司明显成为机构新宠。数据显示,9月共有550家(含重复)机构对电子行业的38家上市公司调研68次,涵盖信息安全 、大数据、苹果概念以及军工概念等热点。

  “近期我们明显加大了调研的频率,要求研究员多出去跑跑,多方面接触各类上市公司。当然不一定会买,只为把股票池建好,待市场趋势确立,我们就会迅速加仓。”深圳一位掌管近百亿元资金的私募基金经理如是说。

  短期看不到资金池水位持续上涨的推动因素;而单纯依靠整合并购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短期性和一次性的。新逻辑体系可能会聚焦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并着眼于切实的业绩增长。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