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升华电梯罗海闽:电梯安全根源在厂家 靠技术创新提升

2015年09月23日 13: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年7月某商场的电梯事故定责首次将电梯厂家推到了风头浪尖,电梯安全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9月21日,由升华电梯主办,中国电梯协会、北京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及北京市电梯商会支持举办的“技术提升电梯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从技术角度出发,深度剖析电梯安全技术,电梯安全的根源应从厂家寻找。

“技术提升电梯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

升华电梯董事长 罗海闽

  论坛当天,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主管主任王庆春、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主管领导李赵、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处主管处长陈辉、北京特种设备检测中心总工程师赵伯锐、顺义区、丰台区、东城区、通州区等北京各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电梯检测中心主任李守林、中国电梯协会常务秘书长张乐祥、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北京市特种设备协会会长、原北京证监局特种设备处处长苏四海,北京市特种设备协会秘书长韩再学等到场参会。

  据了解,论坛从技术角度出发,深度剖析电梯安全技术。与会领导一致认为电梯安全的根源应从厂家寻找。电梯行业历来有着三分制造七分保养的认识,电梯故障最终责任承担者也往往是电梯维保单位。

  中国电梯协会副秘书长张乐祥表示,电梯免维护才是设备的巅峰之作,技术进步才是提高电梯安全的根本,电梯设备安全要靠设备本身保障。

  论坛的主办方升华电梯在会上提出的电梯安全根源问题在厂家这一理念,同时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也切实践行着这一理念,据了解,就今年为止,升华电梯已在北京和徐州两地,共600亩的厂房中全面推行了无人生产线,全力推进智能制造,率先开启工业4.0。

  有近300项专利投入使用。其中1988年由升华电梯创始人罗海闽先生发明的“电梯故障自动报警系统”是业内最早的远程监控系统,现已得到全面推广及运用;微缝隙地坎设计将传统的3厘米地坎缩小到5-8毫米,防止女士高跟鞋、儿童手脚及其异物卡阻,保证了乘客的乘梯安全。

  此外,升华电梯更突破行业思维,引用安全碰撞原理,创新设计安全轿厢,最大限度降低在极端情况下电梯故障对乘客的伤害。而在乘坐舒适性能上,升华将装饰轿顶与结构轿顶相结合,将轿厢净高度提高至2400mm,提升乘坐舒适性;在电梯召唤方面加大了门套,将电梯外呼板融入,创新使用了嵌入式外呼,并根据人体工程学调整外呼及显示屏高度。乘坐更舒适,安装更灵活。

  同时,面对传统乘客梯空间狭小的现状,以及国家电梯主管部门提出的住宅电梯需可放置救护车担架的相关要求,升华电梯也走在了行业的前端。通过对井道的重新布局,创新性的将900kg可放置救护车标配担架、两辆电动车及未经裁减的大芯板等居民常用工具的乘客电梯,安装在传统800kg,1950mm*2000mm的井道内,为开发商大大节省建筑成本,也为居民提升了居住空间。

  据了解,未来一年中升华电梯将全国巡展,30年电梯维保,10年电梯制造经验及创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内电梯行业发展至今不过短短30年的时间,目前行业还处于借鉴国外技术、经验的阶段。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的确立,国产电梯在 “自主创新”和“中国制造”领域的作用及地位急需加强。参会领导、专家、同行及客户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通过论坛的举办,唤醒国产电梯行业的创新意识,共同努力营造更安全的楼宇交通环境,为中国电梯走向世界吹响行业集结号!


(责任编辑: 郭晓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