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济增速放缓让“唱空中国论”似乎找到了“难得的支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浮出水面,理性的声音亦开始增多。日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发文指出,中国经济的表现仍然好于所有国家,“中国没有结构性改革”的说法是荒谬的。而稍早之前,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亦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如实现7%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7000亿美元,从而超过GDP增速高达14.2%的2007年。专家表示,随着一系列主动改革的发力,中国经济转型曙光已现,而一个“含金量”更足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无疑更大。
系列调整已显效
从经济数据走弱,到淘汰落后产能;从宏观调控发力,到鼓励创业创新,今年以来,“调整”无疑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调整效果如何,数据可以说话。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生产最新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增长10.5%,比7月加快0.9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增长10.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2.6%,信息化学品制造增长10.3%,增速均持续加快。
不仅如此,投资结构的改善同样抢眼。统计表明,1-8月份,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低6.8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高达19569亿元,同比增长16%,比全部投资增速高出5.1个百分点。
“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如今的调整,一方面源于经济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被动调整,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我们主动进行的改革和结构调整。与今年一季度相比,目前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的调整却并未完结,这一过程还会继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对本报记者说。
提质增效是关键
那么,为何中国7%的增速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反而大于经济增长14.2%的时候呢?专家认为,这里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原因。
“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今非昔比,也就是说增长的基数比过去更大。此外,我们还要看到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比较好,而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下滑,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下降增大了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从而引起中国贡献率的相对提高。”刘向东说。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凤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尽管GDP增速这类指标使用广泛,但衡量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真正贡献,却不应只停留在宏观的GDP数字上。在他看来,美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的提供方面,中国将来也会如此。
“过去,中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低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对经济的拉动,但如今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国自身也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升科技对增长的促进作用。而这,恰恰是中国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经济贡献的一个立足点。”刘凤朝表示。
动力之源更强劲
“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且产业类型多样,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中国经济的支撑并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面对下行压力,李克强总理如是评价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对于抵御风险、释放潜力的动力源,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将是我国经济中两台不容忽视的强大引擎。
“经济发展动力转型,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创业创新的作用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其潜力更不容小觑。”刘向东说,中国要改变“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就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制造业引向中高端。尽管这一过程会遇到困难,但人口结构、资源、环境等禀赋的改变将会成为克服这些困难的动力。
刘凤朝则提醒,只有培养一批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人才、科研团队和企业,才能让中国经济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型,获得持久而强劲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