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碟中谍5》背后四大中国“金主” 内地席卷五亿票房

2015年09月14日 09:47    来源: 央广网     何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可能好多人还记得,1996年在《碟中谍1》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主角伊森,吊在天花板上窃取情报的场景。现在熟悉而紧张的旋律又在影院响起,9月8号,《碟中谍5:神秘国度》登陆内地,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轻松破亿。截至目前,这部热片已席卷了超过5亿的票房。

  更值得关注的是,隐藏在《碟中谍5》背后,除了好莱坞派拉蒙公司,更有包括阿里、万达等四大中国影视公司的投资。接到这个消息,广大内地影迷欢欣鼓舞——好莱坞电影,终于到了体现中国影响力的时刻。但也有人不理解:财大气粗的好莱坞,为何开始偏爱中国投资人?

  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5》9月8号登陆内地,第一天就收获1.24亿票房,刷新2D电影首日票房纪录。三天,票房破2亿;第六天,也就是昨天,累计票房达到5.3亿。院线更是开足马力,希望借着《碟5》大赚一笔,全国平均给出了6成的排片量。

  北京华星影院经理徐梦:9月大家都期待进口大片,尽量在排片上给优惠,上座率也在6成快7成。周六碟中谍5我们排了将近70%。

  大片儿“叫座不叫好”,观众们早就习以为常。奇怪的是,《碟中谍5》居然一并收获了罕见的好口碑。中外两家以打分刁钻吝啬出名的网站:烂番茄和豆瓣,前者开出了96%的新鲜度,后者亮出了7.9的评分。影迷纷纷感叹,今年已53岁高龄的汤姆克鲁斯,简直就是一棵票房常青树。

  观众:碟4比较好,一直比较期待这个系列。

  观众2:想看看汤哥的表现,他动作比较犀利,每一回都动作都喜欢挑战极限。

  从1996年《碟中谍1》到如今的《碟中谍5》,汤姆克鲁斯从年少青涩到年过半百,始终不放弃惊险场面“亲力亲为”的传统。《碟4》中,他徒手爬了828米的迪拜塔;这一次,他转而“扒飞机”,悬挂在1524米的高空完成拍摄。让人禁不住捏把汗,阿汤哥还是要悠着点,为下一部的玩耍留出余地。电影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认为,精彩的故事和奇观特效固然重要,但持续不断的花样翻新,才是《碟中谍》系列经久不衰的原因。

  索亚斌:碟中谍几部下来,确实能够代表当代谍战片、动作片的最高水准。能够将一些曲折的间谍故事,和有新意的动作奇观相结合。其实每一集的风格都不一样,制片人和主演汤姆克鲁斯也在有意为系列注入不同的元素。比如第一集,好莱坞古典主义的风格,强调传统故事的讲述方式;第二集导演吴宇森,用炫技、浪漫化的方式拍;第三集到第五集,从故事到奇观,都是具有新意的、新人类风格的代表。

  《碟5》7月31号登陆北美,已收获5亿美元票房;联想内地电影市场的优良表现,业内乐观派认为,《碟5》极有可能再现《速度激情7》24亿的现象级票房。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有望大赚一笔的,除了制片方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的派拉蒙,还有隐藏背后的、包括阿里影业、万达影业在内的四个内地投资方。

  不过,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绝对不是因为缺钱,才做出携手中国影视公司的选择。2014年中国电影296亿的票房收入,已在世界称第二;最近一次盘点显示,2015年前8个月,内地票房就已经超过了300亿,直奔450亿的全年目标而去。地球的另一面,北美电影市场不仅发展停滞,8月份甚至出现了17%的下滑。华夏电影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表示,好莱坞在这个时机携手内地资本,无疑是想把中国电影市场从“甜点”升级为“大蛋糕”。

  黄群飞: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电影市场,不出意外,两年之内票房收入将世界第一。美国当然愿意跟中国电影企业合作。

  当然,这不并是内地资本第一次现身好莱坞。此前《钢铁侠3》、《变形金刚4》都拿了不少中国的资金,作为回报,好莱坞也在其中颇为生硬的安插了从长城到乌镇等中国元素“彩蛋”。甚至有分析称,《碟5》中张静初的5秒尴尬戏份,是为中国市场奉上的“特别剪辑版”。索亚斌认为,眼下好莱坞与中资的合作,更看重的还是因此带来的,在中国发行的便利。

  索亚斌:绝对是处于对市场的考虑,一方面帮他打开市场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帮他在审查、通过方面提供便利。另外,在故事编排怎么样更契合中国本土市场观众的趣味。

  从1994年起,中国的进口分账大片之路到如今已走了21年,进口影片数量也从每年10部涨到了34部。随着内地资本进入好莱坞,即便再浮于表面的中国元素的呈现,也让热心的观众看到了中国市场对世界电影工厂的影响,更憧憬什么时候好莱坞能像当下香港导演一样,开启“北上拍片”模式。

  黄群飞:中国公司投资好莱坞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还可以学习更多的制片、发行、宣传经验。当然还是一点点来,现在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还是绝对强势,想更多的进入还是困难。中国电影市场更多开放以后,他们肯定会在本土开设公司拍摄本土影片,这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