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些年我们遇到的电信诈骗

2015年09月08日 08: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型电信诈骗手段频出,一些人会有亲身经历。随着金融消费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利用金融媒介进行诈骗的事件屡有发生。万骗不离钱,目的就是要骗钱。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总结,来电涉及“冒充领导、机票改签、残疾人补助、社保补贴、生育补贴、电话欠费、信息泄露、法院传票、信用卡年费扣除、恶意透支、涉及洗钱、安全账户”等关键词的时候,大家就要小心谨慎了,电信诈骗已来袭。如果对方让你进行存款、汇款等不熟悉的金融业务时,一定要慎重。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许多事件的发生都是骗子利用人们贪小便宜或者恐惧的心理,给你陆续下套。

  逐条来看,如果收到航班机票改签的短信或电话,你应通过正规的客服电话或渠道处理。如接到电话欠费的通知,最好直接拨打通信公司的服务电话或到营业网点、官网等查询。

  电话或短信通知说你信用卡恶意透支,这个时候你可以打银行正规的客服电话进行核实。如果说有人冒用你的名义涉嫌洗钱,你要知道,公安机关从来不会出现电话通知市民各种违法犯罪或者身份被冒用起诉的电话。如果你还是心里不踏实,拨打当地110,证实相关事件是否属实。

  法院在送达传票时,不会采用电动语音系统进行通知,一般是人工送达或者是法院工作人员来电通知。如果是法院工作人员电话通知,必然会清楚地告知当事人涉及案件的相关具体情况后,请当事人本人到法院领取传票。还有,公检法机关办案,绝对不会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个人银行卡号、存款账号等身份信息,也不会有所谓的“安全账户”。

  说到底,大家记住,不要轻易按照电话的指挥去透露你的信息,尤其是按照电话那头的要求进行操作,比如输入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

  在应对诈骗活动时,尽量做到:不轻信不法分子的利益诱惑、不向来历不明的人物透露自己及家人的银行卡等信息、不向陌生人账户汇款转账。要先多方核实再采取行动、要及时报案。

  >>>典型案例

  案例一:以提高信用卡额度为由,诱骗持卡人信息

  骗子将电话伪装成银行客服电话,并以调高持卡人信用额度、网银升级等为理由,诱骗持卡人提供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安全码和手机动态验证码等信息进行诈骗。

  据南方日报报道称,王女士接到招行客服“95555”的来电,对方自称招行的客服人员。“客服人员”称为方便客户刷卡,可提高信用卡额度提高至5万元,王女士正好觉得信用卡额度不够用,便马上同意。于是按指引提供了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背面三位数卡片安全码(CVV2)码等信息。

  对方称最后一步是验证手机动态验证码,需要王女士在收到验证码后提供给客服人员便可以立即完成额度提升。王女士全部程序都按对方提示进行操作。可1分钟后,她收到了一条银行客服发来的短信,“您的信用卡消费了1万元”。王女士觉得不对,马上回拨银行的客服电话询问。当听说银行客服称并没有给她打过电话时,王女士方知是遇到了骗子,随后立即并向派出所报案。

  提醒:注意保护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安全性。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动态验证码和卡片安全码。

  案例二:以“航班取消”为名,将转账金额当验证码输入

  接下来的这个案例,发生在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的妻子谢杏芳的身上。据京华时报报道,谢杏芳称,1月24日下午,她在携程订了一张北京到深圳的飞机票。28日收到航班取消短信,需联系客服进行改签。谢杏芳说,她与客服联系,对方让她到银行转账工本费10元。她就到西单大街一个ATM机,按照对方提示操作。后发现银行卡里的45635元没有了。

  据悉,骗子让谢杏芳向指定的银行账号转10元手续费,在输入转账金额时,让谢杏芳输入她银行卡号的前5位并点击确认。谢杏芳银行卡号的前5位是45635,故被转走45635元。发现被骗,她打电话报警。

  实际上,此类诈骗在2013年就被北京媒体报道过,近几年在全国各地也是多发。但是还是有人被骗。

  提醒:遇到退改签机票的电话或短信,一定要先咨询出票方,以防上当。涉及转账汇款一定要谨慎,尤其是不能轻易给个人账户汇款。

  案例三:制造银行卡内的钱被划走的假象

  这个骗术被形容为“烧脑”,因为过程环环紧扣,“成功率”颇高。上海法制报报道,近日,杨先生到银行网点反映其本人在手机上点击了一个网页链接,输入部分个人信息后,银行卡内的2.6万元不翼而飞,现已报警,需银行协助其查询资金去向。当天下午,杨先生再次来到该网点,称有人致电给他,称可以返回他的失款,但需要客户到ATM机上去做申请。银行人员告诫客户千万不能听信骗子。

  银行工作人员翻阅杨先生手机短信,发现一条可疑的短信,显示杨先生在某基金公司开了基金账户。杨先生表示不知情。在与基金客服的沟通中,骗子的骗术被揭开。

  原来,骗子盗取客户信息后,冒充杨先生开通基金账户,然后把其卡内的钱都划走去购买了货币基金。杨先生以为卡内钱都被划走了,其实是去买了货币基金,基金赎回的话只能退到杨先生原来的卡上。随后,骗子开始不停联系杨先生,表明要把钱退给他,要求他去ATM机上申请,实质是在做汇款交易。就在杨先生按汇款键的时候,骗子把货币基金赎回,杨先生在汇款时,钱已经回到了卡上,一旦汇款成功,钱款就真正到了骗子的口袋里。

  提醒:收到不明网页链接别轻易点开,切勿向他人透露或轻易填写你的卡号、密码、交易动态密码等信息,以免造成资金损失。

  案例四:冒充公安称洗黑钱查账户 “遥控”对方“配合”转账

  如下的这个案例就是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据广州日报报道,今年5月4日上午,李先生报警称其于5月3日接到自称“上海公安人员”的电话,对方以事主涉及洗黑钱为由,要对其银行账户进行安全检查,要求事主登录指定网站登记自己的银行账户和密码。

  李先生在对方的“遥控”下不但“配合”地在网页上输入了其银行账户和密码,更在对方的要求下关闭了网页的360防护软件以及其手机的短信功能。后来,李先生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向警方报警。后经事主查询,其2个账户共被人转走472万元人民币。

  同样,5月4日晚间,事主康女士称,其于当日中午接到自称“广州市公安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以事主的账户被他人盗取使用并涉及案件为由,骗取了事主的银行卡号和U盾密码。

  提醒:一旦涉及电话告知转账、汇款等情况,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确认。此外,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等部门,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事主转账。

  (中国经济网 华青剑整理)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