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谭浩俊:修复市场关键在恢复投资者信心

2015年09月08日 08:3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9月6日表示,目前股市泡沫和风险已得到相当程度的释放,下一阶段,证监会要继续把稳定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把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建设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在一系列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股市逐步趋稳,泡沫和风险也得到了有效释放,出现持续暴跌暴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从近日股市的表现来看,基础还不够牢固,投资者信心未完全恢复。尤其是周一的股市,在多重利好政策下仍然不稳定,高开低走,截至收盘,沪指下跌2.52%。

  证监会6日深夜的表态,应该说非常有利于稳定和提振股市。但是,市场表现比预想的差很多。

  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对市场前景仍处于迷茫状态。也正因为如此,管理层提出的稳定、修复和建设市场三种状态,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衔接和顺利过渡,就显得极为重要。

  很显然,眼下最紧迫的工作,还是如何让市场尽快稳定下来,让投资者不再出现恐慌、信心不足的现象。按照市场规律,只要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就不可能稳定。从这个角度讲,稳定市场也好,修复市场也罢,投资者信心都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修复投资者信心?毫无疑问,避免市场出现剧烈震荡,是修复投资者信心最为关键的举措之一。

  从6月15日前的股市狂热到此后的遇冷,投资者信心确实受到了极大影响。国家队出手期间,市场又多次出现剧烈波动,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的担忧。

  从证监会6日的表态看,稳定市场的信心很足。而证监会的信心,并不完全来自于手中有多少政策,更多的是看到了市场内在的稳定动力,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手中弹药充足,加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随时可以出手的“国家队”,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此外,对违规行为的打击,表面上可能影响到一部分资金入市,但这些措施对市场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比较令人担忧的,还是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比重过高,机构投资者比重过低。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形成追涨杀跌的现象。如何改善市场投资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将成为稳定和修复市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考虑到在短时间内就让机构投资者唱主角不现实,因此稳定市场的主要任务就落到了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已有的公募和私募基金身上,充当市场稳定器的功能。

  对社保基金等国家队来说,资金安全也是非常最重要的方面,切不能因稳定市场而让自身承担太大风险。社保基金等只能扮演过度角色,待公募、私募等共同基金规模扩大以后,社保基金的功能要相对弱化。

  公募、私募等共同基金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应达到20%左右,社保基金等的份额不要超过20%,散户的比重应在50%之内,外加一些国外的投资机构,这样的市场格局稳定性就比较强。

  至于建设市场,眼下最需要关注的,还是注册制改革和尽快恢复IPO。如果IPO暂停时间过长,会给未来股市的稳定和发展埋下风险隐患。如果注册制改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其对市场的影响还是偏正面的。当然,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则是确保注册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让市场稳定、让市场修复,最根本的还是修复投资者信心,让投资者对市场稳定产生信心。一旦投资者信心修复了,市场自然就得以稳定和修复了。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