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银大盗”骗取验证码 业内:应设单独密码

2015年09月07日 16:38    来源: 今晚报     刘英潮

  近日,很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各地网友智斗新型“网银大盗”的新闻。记者从本市部分大型银行获悉,包括本市和外地都发现了不法分子侵入客户网银,在其不知情下“替”买贵金属,设法骗走客户手机验证码来盗取资金的案件。为此,本市部分大型银行近日宣布,对网银购买贵金属以及理财产品类交易实施交易认证措施。同时银行人士还提醒人们设立单独的网银登录信息,不要与其他常用的网站注册账户名和密码通用。

  据本市银行人士介绍,这些案件的共同点就是:客户收到一些声称为某购物或游戏网站的“工作人员”来电,被告知客户有网购高价商品的行为。这些所谓的“工作人员”会要求客户看其网银账户是否有现金被划走。当客户发现确实收到此类短信提示后,对方“工作人员”进一步要求客户提供银行发来的短信验证码。这时,一些警觉的客户知道不能向任何人(包括银行人员)透露短信验证码,当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求助。随后银行人士帮助客户查询到没有发生资金对外支付,只是资金被不法分子转移到了网银的贵金属或者理财产品项目中。尽管这些客户的网银登录密码被不法分子掌握,但资金仍在客户账户中,一旦客户将有小额支付功能的短信验证码透露给不法分子,资金就会真正被盗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这一情况,本市已有大型银行推出新的安全防范举措:人们在网银购买此类投资品会接到银行的短信通知,询问是否本人操作,同时要求其必须进行U盾认证,否则交易无法继续。而不法分子因为没有客户的U盾,无法将客户资金“隐藏”到其他投资品项目下,也就无法继续以资金划走为名来骗取短信验证码。此外,大型银行电子银行部门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已经发现部分非银行类的网站和手机APP由于安全级别较低,对用户的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在后台存储,而不法分子能够通过黑客手段非法获取这些网站的用户信息,甚至到各类金融机构的网站上进行尝试登录,检测账户密码是否匹配,进而实施诈骗犯罪。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应为网银设置专门的、不同于其他用途(如会员密码、电子邮箱密码等)的密码,避免直接使用与本人明显相关的信息(如姓名、生日、常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等)作为密码,防止不法分子以“撞库”的方式猜测客户网银登录密码实施诈骗。 (记者 刘英潮)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